香港动植物公园|于自然与城市的接缝之间 成为异托邦中的漫游者
据德国文化理论家班雅明所言,十九世纪游走巴黎城市地景边缘的漫游者(flâneur),以散漫却严肃的脚步,寻探街道角落介于城市结构的怀古与现代之转化、存在著连结过去与现在的中介之处。
香港中区华洋杂处、新旧交错,稍往半山方向登高,远离密集的建筑与海岸线,就是落成于 1871 年香港动植物公园。香港动植物公园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园,沉静地见证著香港 150 年来的历史。
在香港动植物公园中漫步,除了“忙里偷闲”之外,又可以抱怎样的心境?
花园内的纯朴美好
香港动植物公园,在兴建之初是以庭园为构想,因此原名为“植物公园”(Botanic Garden)但因为园址于1841至1842年为督宪府所在地,故公园又俗称“兵头花园”;到 1975 年园中容纳的动物渐多后,才改为现在的“香港动植物公园”之名。
香港动植物公园属花园/庭园(garden),以人工的方式安排自然植物的位置与生长,糅合自然(nature)与文化(culture),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香港动植物公园秉承英式庭园的风格,体现那个时代的造园艺术。如作为园中焦点的喷水池,经历了多次修建,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不论是上班经过还是休憩探访,流水在百多年来一直在园内闪烁著,波光就如其他美好事物一样,无论阴晴总在身边。
又如园内的凉亭,正是香港动植物公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之一,由香港的波斯(或称“巴斯”)社群(Parsee community)于1866年捐建。凉亭原为攒尖顶建筑,重修后改为平顶,铸铁支柱及花岗石地台则保持原貌。当时是为了方便乐师奏乐而设,现时虽不再有乐师演奏,凉亭内的长椅则继续供市民使用。
游人坐在亭内,听著喷水池水声潺潺,或者小孩在园内奔跑的欢笑声,总能让人忘却烦恼,发现快乐与平静就是如此简单。
金融核心中的异托邦
只是,为何只是单纯踏进公园,就已经能让人的心境感受到这么大的差别?
这是因为香港动植物公园体现出的,是一个城市中心的异托邦(heterotopia)。异托邦是由法国哲学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概念,我们都知道乌托邦的定义就是它于现实不存在,但异托邦不同,它是真实存在的空间,却跟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空间有某种异质关系。异托邦是广大、共通的日常空间之中被切割出来的小空间,例如图书馆、戏院、游乐场、主题公园等等,置身其中,我们就像进入了一个微小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它的氛围与规则,跟外面的共通世界不同。
身处园内,目下是香港政治、金融的核心,但园中有日常中少有的温室、花草树木及各种珍奇动植物,跟香港的日常形成相异但又互融的风景。园中喷水池四周有高矮不一的树木,远景的高楼并无破坏园景构图,反而成为公园景观不可或缺的部分。倒不如说,作为异托邦的公园,给了我们观看日常空间的新视角。就如假日时“一家大细”来到香港动植物公园这个“异托邦”,看到红颊黑猿一家,或者会觉得相映成趣,同时反思“家”之所在,其实不在于环境,而在于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香港动植物公园是一直在变化的多用途公共空间,多年来投入保育、教育与优化园内设施工作,今年稍早曾举办艺术展览“邂逅!市中森”以至近期的黄昏音乐会、展览等都为公园带来新的可能性。大型装置艺术、画作、摄影作品等等各种艺术品,以至音乐会等夹在自然与城市的接缝之间,在香港的文化脉络中就特别适合,毫不突兀。
漫游者的游园之路
假如香港动植物公园夹杂著不同的面向,同时这些面向又融在一起的话,游人又应用甚么心境进入园内?十九世纪法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擡头,也造就了一群漫游者(flâneur)。这些漫游者并非无所事事的散步者,而是对于城市与生活怀有热情的观察者、评论家。从法国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德国文化理论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再到香港学者李欧梵,都推崇漫游者这个角色。
当时围绕漫游者的理论家,指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剧场,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与艺术家。波德莱尔于《现代生活的画家》就这样描写在城市生活中的人:“不在家,却觉得自己处处都似在家中;要看世界,要站在世界的中心,但又要对世界保持一种隐遁的态度。”
那么一位漫游者又会怎样漫游香港动植物公园?若非在公园附近居住或工作,可能较少路过位处半山的香港动植物公园。入园的人不为功能或效益性的理由而到来,但又似乎期望在园中找到甚么,这是漫游者的微妙之处:既无目的、却又似有目的。游览香港动植物公园,都毋须设定固有的游园路线,入园者可以随心所欲漫游散步,节奏步伐由自己决定,我们很少会在公园看见焦急的人。
例如游人可以花一整天,慢慢观察木芙蓉一天中的颜色变化。植物开花后颜色随时月变化实乃常事,但颜色一日三变就只有木芙蓉了。木芙蓉清晨为雪白或淡红色,阳光洒落后花渐渐变红,到傍晚时更会变成醉人的桃红色,有如人们酒后满脸通红的模样,故又称“醉芙蓉”。南宋刘子寰的《芙蓉花》中“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两句正是描述此花的美态。
不过,是否一定要学习这些知识才能感受公园之美?当然不是。在漫游动植物公园的过程之中,可以认识从未见过的动物或植物,但不必如上课一样要记下那些学名与生物特性;从游园的经验或会激发出情感与意念,却毋须将之化为文字或图像。重要的是,以另一种心境面对眼前事物,漫游者走过的路、所到之处,都是一段段活在当下的感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