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运动受害作家纪录片《萧军六记》揭文革前后刻苦生涯
生于1907年,萧军的人生几乎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史最为曲折的岁月。在动荡中的中国出生,18岁从军并开始写作;到上海投奔鲁迅,成为鲁迅的弟子之一;抗战爆发之后两度赴延安,经历了延安整风;接下来是49年之后反右和文革,79年平反到88年辞世。
文:宇宏 | 原题:“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六记》观感
萧军是一个作家,但是作家不是他人生的全部。在写作的同时,他更用心的是坦坦荡荡地活著。在他波澜起伏的一生中,他其实是在努力做自己,好也罢坏也罢,都是真心。
人是多么的复杂啊。你看丁玲,周扬,看吴晗,看刘少奇。但人也可以非常简单,比如萧军。萧军的私生女儿鲍旭东评价父亲的一生是“坦荡、磊落、真实、正直和不可扭曲的”在魏时煜的纪录片中,完整地展现了萧军人生中坦荡和磊落的一面。
无论是在讲武堂军营中的怒见不平,还是在延安整风中为王实味辩护,还有文革中坚决不落井下石。撇开那些绯闻逸事不提,那么多受访者,在古稀之年谈论起萧军,都首先说到他的正直。如魏时煜导演在纪录片结尾中写到的,萧军就是那个在黑暗中还相信光明、相信正义的人。
看完魏时煜导演的纪录片《萧军六记》感触良多,忙不迭给周围的朋友推荐。一个并不了解萧军的女性朋友,赶紧去网上搜了一下关于萧军的人物介绍,之后马上抱怨道:满网都是他和萧红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吗!以女性视角看萧军,他真的是一个蛮有争议的人物。但魏时煜的纪录片《萧军六记》却可以让人抛开这些偏见,给我们一个重新认识萧军的机会。
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有很多的难点。一方面,关于萧军的记录浩如烟海,萧军自己也留下了大量的日记和传记。如何从丰富的史料中找到要表达的故事叙事,相信每一个导演都经历过这种被史料淹没和挣扎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文字纪录相对应的是非常少的影像资料,这对于纪录片的视觉呈现也形成了非常大的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魏时煜导演的作品比较完美地完成了故事和视觉呈现。片中大量地使用了萧军生前演讲的录音作为旁白,也非常幸运地采访到了很多幸存者、历史研究者以及传记作家。
同时,仰仗于魏时煜导演常年对胡风、王实味以及萧红等人的研究积累,故事叙述做到了准确流畅;在错综复杂,庞杂的人物关系中,理出来清晰的萧军的人生轨迹。 在视觉表达上,魏时煜导演创造性地运用了很多绘画,和旧的照片一起呈现起来自然流畅不违和。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尊重历史、客观叙述(难得的克制)内容丰满的人物纪录片。
记录胡风、王实味、萧红之后
魏时煜导演似乎是萧军纪录片的天选之人。拍纪录片的人通常会有一种“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感受。魏时煜在萧军之前,已经成功制作了关于胡风的纪录片《红日风暴》,关于王实味的《王实味:被淹没的作家》,以及《跋涉者萧红》。经年积累的研究和学识,似乎都在等待在《萧军六记》这部纪录片中绽放。
章诒和欣然为《萧军六记》题写片名,并建议魏导演坚持去拍文人。她的下一部作品,会是丁玲、张爱玲?或者林语堂?听说她都有收集一些资料。非常期待。
(文章段落次序经编辑调节。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