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our 2021︱设计师与语言学家跨界合作 以游玩反思设计有何用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不同语言有不同节奏,有些抑扬顿挫,字句间节奏分明;有些音节极重,给人感觉暴跳如雷;有些听上去佶屈聱牙,说话者却一气叮成,不同语言若果变成音符,会是何种节奏?由说话幻化成音乐,大家又会否有另一番体会?

香港年度设计盛事 deTour 2021 ,今年以反思计设“有(冇)用”为主题,邀请数位设计师与各界专业人士跨界合作造出不同有趣作品,当中乐器设计师吴泽霖会联同语言学家楼佳博士,透过特制声音设计装置,让用家把自己的说话转化成一首乐曲,纪录参加者如何用音乐来对话。

文:赖家俊
摄:赖家俊、deTour 2021

乐器设计师吴泽霖。(赖家俊 摄)

乐器设计师吴泽霖有别于一般乐器工匠,后者主要是据客户需要制作传统乐器,而吴泽霖却是按客户需要、个人音乐风格和各种乐器原先奏出的频率,打破对方所用乐器固有形态,以脱离现有玩法造一件新式乐器。

这次大会以“有(冇)用”为主题,吴泽霖与楼佳博士合作设计一台装置安置在长台中间,两端的用家可以用收音咪录起说话,然后机器会分析语音节奏,然后以敲击乐形式奏出音乐,让大家一尝以“音乐”与对方沟通会是怎么一回事?

“我无法明确说到我造出来的乐器可给你什么,乐器的诞生过程涉及用家自己的创造力,能发挥用家创造力便是有用的产品,反之无法发挥用家创意便是无用的产品。”

正如吴泽霖在为客户度身订做乐器的经验一样,客户很多时会有一件别人作品给他模仿参考,但到他与客户正式制作途中,很多新想法或玩法出现,使最终造出来的乐器再不是原来模仿那一件,而是融入了大家的创造力!

这次与楼佳博士合作,二人一拍即合同意好的音乐包含“有趣”这项元素,所以要以有趣好玩的方向切入,用轻松的方法让大家接触声音设计,所以从语言节奏入手,看看大家说出来的语言,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起初我以为将说话变成节奏好简单,但原来由研究语言学的专家分享他们的知识时,便发现这个转变很多学问,例如单发音已有多种不同发音,以国际音标发音时口腔又有不同形态。我们要找出声带震荡与哪一件乐器相似?如何用乐器声联系到我们的发音。”

以不同语言作比较,吴泽霖表示香港较多人说的广东话,发音“齐辑辑”(较少抑扬顿挫),节奏没有太大反差;反过来英语会在一些强调的字眼有较长的音节,整个节奏会有明显的反差。访客到时在展场,可以用自己母语或方言来试一试装置效果,会编出什么音乐?

功能用途VS无形之用

今届deTour特别重视跨界别的合作,deTour 2021策展人之一徐寿懿表示,有别于过往不同范畴设计师合作,今届包括吴泽霖声音装置在内的四个主题展览(Curator’s Choice),将邀请设计师与运动员、字体设计师等不同专业范畴人士合作,透过不同组合和有趣易理解的角度,让公众明白设计源于生活,与不同生活范畴息息相关。

“deTour十分重视对公众教育,大众认为设计是好有型的事,往往将自己认识的设计范畴等同整个设计行业,我们希望透过不同合作和公开遴选作品,共十六组设计装置分布于PMQ 元创方不同位置,让公众在欣赏和互动过程中,明白设计有更阔光谱,让他们更懂得去欣赏。”

deTour 2021策展人之一徐寿懿。(赖家俊 摄)

何谓“有用”或“无用”是今届想带出的信息,徐寿懿表示大众常以功能性来判断设计是否有用,就如一粒螺丝钉可以扭实物件便是有用,但设计的价值并不只限于这些功能性用途,更是有其他“无形之用”:

“乐器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它的功能是要发到声音,但乐师可以透过声音和设计表达他的情感来感染他人;又如写挥春原本与中国文化有关,可视为设计的一种,功能上可以用写得靓与否来评论,但心灵上写挥春陶冶性情,收挥春可能让人感到顺心,这些已可勾起大家讨论是否有用。”

他表示今届活动希以一连串作品和互动实验空间让大家反思一物谓之何用,这个“有无用”是打上“问号”,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让大家反思设计有不同价值。

【展览地图】

【展览详情】
名称:deTour 2021
地点:中环鸭巴甸街35号 PMQ 元创方
日期:11 月 26 日至 12 月 12 日
时间:11: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