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足球绿皮书|球坛出现过的球队可以归为几类?|李德能
英式足球由萌芽于英伦三岛到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还未够200年历史,这玩意很早就跟随英国人到处落户,也来到香港落地生根,踏入20世纪逐渐开枝散叶,由一种洋人小圈子的活动逐渐发展为华洋社群的共同爱好。
文:李德能 | 原题:香港足球的兴替 | 来自《我的香港足球绿皮书》(三联书店)
足球一直与香港社会同步演变,由于香港足球起步早,普及程度和水平都比较高,一度被誉为“远东足球王国”,在亚洲还没有多少国家认真踢足球的时代,香港亦顺理成章成了领头羊。二次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香港是推动亚洲足球发展的火车头,1954年亚洲足协成立,香港是12个创会成员之一,被尊称为“中国球王”的李惠堂是第一任秘书长,而首四任会长都是香港人,依次是罗文锦、郭赞、雷瑞德和陈南昌,1956年第一届亚洲杯亦在香港举行。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完全停顿了4年的香港足球重新起步,回头看这70多年的经历,不难发现香港足球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香港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战后在香港球坛出现过的球队可以归为几类——
第一类是体育会足球队,南华、杰志、香港会、东方、青年会、愉园都属于这类。
第二类是行业球队,长时间在较低组别比赛的筲渔、首饰、九菓、报联等都是这类,单看名字,已经可以猜到球员是那个行业的从业员。
第三类是纪律部队,包括狱吏、缉私、警察和消防等。
这跟战前的情况颇不一样。上世纪初香港足球的骨干大户是驻港英军,大战前出现过的军部队伍甚多,包括京士陆军、威路沙陆军、东沙利陆军、山多伦舰、居了舰队、海军、陆军、空军、炮兵、空军通讯367营、工程等,由于军部兵种多,单位多,所以球队亦特别多,历来共有超过40队。
杨屋道运动场曾是甲组波战场
随著英军在香港的地位改变,二次大战之后,复原的第一个球季,不少战时散落各地的华人球员仍未齐集,所以人数不多,军部则依然提供了大量球员,单是海军都可以分拆为甲乙两队,文员同样分成甲乙队,结果空军和海军分夺战后第一季的联赛及银牌锦标。不过,这亦是英军球队在香港足球史册上的最后留名,这类球队随后渐渐减少,到80年代最终全数淡出。
少了军部球队,随之而出现的是地区球队,最早成立的是1958年的元朗体育会。70年代初,香港政府著力开发新市镇,借以将市区难以消化的新增人口分散,第一代发展的3个新市镇先后成立了体育会,荃湾(1975)、沙田(1982)和屯门(1986)算是地区体育会的第二代,而最早在足球圈打响名堂的是老字号元朗,1963年首夺联赛锦标,成为第一支封王的地区球队,1968年,再夺银牌冠军,到1979年捧走足总杯。荃湾亦一度是甲组实力派,位于杨屋道的运动场也曾经是甲组波的战场。
公司企业在香港足球发展中曾经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这类球队亦最能反映香港的经济特征。英国人生性爱玩,世界知名,他们讲究生活享受,特别喜爱体育,所以很多现在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于英国,工人阶级闲暇时喜欢运动,又爱睇波,而老板亦特别鼓励员工参与运动,所以在港英年代,警察、消防、市政等政府部门都可以在甲组联赛成为实力分子。
(《我的香港足球绿皮书》选载之一,待续。本文经三联书店授权转载,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书籍简介|“本地波仲有得搞吗?”这是不少香港球迷心中的疑问,也是资深足球评述员李德能很想提供答题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份不一样的“香港足球绿皮书”,跟大家分享他对香港足球多年来的观察所得到的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总结与建议。
作者简介|李德能,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毕业,传媒工作由财经新闻开始,因缘际会,加入香港电台担任编剧及广播剧演员,及后兼任体育节目编导,自此与体育结下不解缘。 10岁开始成为球迷,到26岁执起话筒,成为足球评述员,由本地波到各国联赛及国际大赛,从电台到电视台,曾经主持及评述6届世界杯、4届欧洲国家杯以及6届奥运会。除了传媒工作,亦曾任香港体育学院体育资讯及公众事务经理,现任香港赛马会公司品牌高级经理。著作有《金牌背后》、《逆风而上:李丽珊》及《人生一场波:上半场精华》。
书名|我的香港足球绿皮书
作者|李德能
出版|三联书店(香港),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