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从甲骨文领略象形文字魅力 踏入公元前古人世界

撰文: 翟启豪
出版:更新:

最近上映的科幻电影《天煞异降》,讲述了一个文字如何影响思维的故事。研究文字,研究的其实是文字背后的思维方式,那么,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我们是否能看到古人如何思考?

最近在商场举办的甲骨文展览,提供市民认识古文字的机会。(翟启豪摄)
展览展出三件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龟板及牛肩胛骨珍品。(羽珍甲骨古文化研究学会)

甲骨文发现史 只有百余年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精通金石学的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病派人前往药店买药,亲自查看药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发现刻有类似文字的图案,之后便将药店的龙骨全都买下来并作研究,研究得出上面的文字图案出自殷商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甲骨文,从此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后人称颂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尽管学术界对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过程一直存有异议。

3400年前,巫师将这种文字密码刻画于龟甲或牛骨上,为晚期的殷王室作占卜之用。然而,甲骨文不单是占卜文化的根源,所记录的内容更包罗万象,当中更涵盖了相似于现代人所理解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范围的知识。由于甲骨文只在贵族皇室之间流通,一直都没有在民间流传,直至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至今依然有不少人醉心于研究这种类似于密码的古代文字。

现在地球上有的东西,过去一定存在;现在已经存在的,未来亦会继续发生。我们可以从研究3000几年的生态环境,推断未来地球上的生态。
黄竞新
黄竞新教授于2014年创办“羽珍甲骨古文化研究学会”,推广甲骨文跨领域研究及教育。(羽珍甲骨古文化研究学会)

散尽家财 本港专家醉心甲骨文

本港甲骨文专家黄竞新教授于2014年成立“羽珍甲骨古文化研究学会”(前身为2001年成立的“华夏甲骨学研究中心”),因而耗尽了退休金,现居住于公屋。她认为,甲骨文研究不在于认字,那“应该是百多年前的人做的事”;她深信甲骨文记载了先人的智慧,因此应研究甲骨文上所记载的事。学会成立后,多次举办研讨会、讲座、课程等,推广甲骨文跨领域研究及教育,最近主办“甲骨古文迎新岁”展览,希望拉近古代文字与现代人的距离。

展览除了可一暏三件刻有甲骨文的甲骨龟板及牛肩胛骨珍品外,亦展出五幅香港及台湾名家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以及九套重要的甲骨学论著及著录专书,提供市民认识和欣赏甲骨文的机会。展览设于荃湾一座商场内,场内的甲骨文生肖动物盖印吸引不少途人好奇上前了解,但展览的内容和商场的气氛却始终有点格格不入,令观众难以细心欣赏展品。甲骨古文或许对现代人来说相当陌生,加上至清末时期才被发现,对现代汉字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对文化艺术、书法、历史的研究却有一定帮助,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利用甲骨文物上所记录的资料,证实及修订历史记载。

观众可于场内收集甲骨文生肖盖印,以别开生面的形式了解古文字。(羽珍甲骨古文化研究学会)

“甲骨古文迎新岁”展览

日期︰即日至2月3日

地点:荃新天地2期中庭(荃湾杨屋道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