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mmer's End|如果在1986年的香港,有一对相恋的女生
《A Summer's End 夏天的一天 — 香港 1986》(下称《A Summer's End》)去年3月推出英文版,大受好评,于 Steam 上保持最高级别的玩家评价“压倒性好评”。游戏刚于7月新增中文版,包括粤语、繁体中文与简体中文,让玩家可以用原汁原味的方式感受这个香港故事,亦令游戏成为为数甚少的粤语文字 AVG 游戏。
《A Summer's End》由紥根温哥华的二人团队 Oracle and Bone 开发,创办人兼成员为 Charissa So 与 Tida Kietsungden。这次是团队的首部作品,融合了探索性别认同与传统家庭价值的主题、香港的一代回忆,以及八十年代的美学。
《A Summer's End》宣传片:
回溯酷儿与女性自主的故事
《A Summer's End》是关于 Michelle 与 Sam 两个女生之间的感情故事。当年的香港对同性恋接受的程度,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甚至连“LGBT”这词仍未诞生。开发团队指那个年代必定有一群性别认同与性倾向都异于传统价值的人,但碍于社会主流思想无法好好表现自己,更难在香港的流行文化之中看到关于她/他们的故事。团队希望透过《A Summer's End》,弥补八十年代的这个空缺。
在性别认同之外,《A Summer's End》亦是一个反思传统(尤其在家庭上)对于女性观点的故事。团队参考过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新女性》,亦援引在经济与婚姻上都自主自决的“自梳女”历史,旨在点出社会对于女性的“职责”、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虽然已到了廿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但不论是全球的酷儿社群(例如“出柜”的沉重压力)以至广大的女性(职场与家庭岗位),仍然在跟“女性应该如何”的观念斗争,《A Summer's End》希望支持她们,为她们的故事发声。
香港:存在暗涌的黄金年代
《A Summer's End》是一个香港故事,游戏中呈现的是往昔的香港——1986年那个充满动感、已成为世界城市的香港。那一年两铁还未合并,地铁港岛线刚开通不久,游戏中亦表现了至今仍是港岛特色的电车、喧闹的旺角,与恍如香港后花园的西贡。
当年的香港充满力量,社会流动性强,“狮子山下”精神仍然适用,至少大家都仍相信。另一方面,那年头《中英联合声明》刚签署未久,在经济的荣景之下,香港人感觉政治前景晦暗不明,渐渐衍生出移民潮,亦因此有了当年陈慧娴《夜机》的愁绪。这些心情都融入在《A Summer's End》游戏故事之中,若玩家亲身经历过那时的香港,或会在进行游戏期间唤起那段回忆。
只属八十年代的美感
今天,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被次文化圈子(例如音乐中的 synthwave)奉为永远的黄金年代,有著特别的位置。电视的普及与录像媒介的兴起,全面爆发出一个视觉的世代,卡式带、VHS 录影带,黑胶碟与雷射碟(LD)变得流行,亦产生了一套特有的美学。
Oracle and Bone 团队表示自己并不想单纯用八十年代香港作为游戏视觉的外皮,而是希望尽力重现八十年代香港的面貌。团队形容八十年代为“过度的十年”,这个时代女性的美,可以性感但不低俗、色情,亦不带有“物化”与沦为工具的感觉,Michelle 与 Sam 身上就带著这种美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9LEsr4OLPw
团队美术 Tida 的插画,充分捕捉到属于八十年代香港的美。团队为梅艳芳的时装触觉著迷,但并不只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非常夸张的阔肩膀西装,她们花尽力气才摸索出一种人物服装与美术表现的风格,在精神上继承到八十年代,但又兼顾到具说服力的日常感。
正如团队自己所说,游戏的整体氛围都受如《城市猎人》的八十年代日本动画影响。那年头日本在文化上已经成为香港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两地的人们都对于都市生活抱有一种由衷的享受与沉醉,尽情工作与玩乐。这种态度渗透到《A Summer's End》的每个角落:文案的用字(例如“坏女孩”)以及文字设计,都呼应八十年代的杂志与动漫画;场景使用的霓虹灯不再必然跟 cyberpunk 扯上关系,桃红色是香港街道景观的自然色。
配合节日主题的《A Summer's End》插画:
《A Summer's End》推出一年多以来,让全世界的 LGBT+ 游戏社群认识到八十年代的香港,而对于身处香港的我们,这游戏有特别的意义,多了一份怀旧之情,或乡愁。
《A Summer's End》游戏官方网站:https://www.asummerse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