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2021|粤语“包剪揼”“呈沉磨较叉烧包”考证有书可查
我们试把粤语中的“猜呈沉”口令,逐字考究,发现游戏背后牵涉到许多语言转折,一转三折,颇有学问。
提要:“石头、剪子、布”是一种在世界许多地方广为流传的手技游戏,尤其深受儿童的欢迎。这种游戏在粤语中称为“猜呈沉”, 然而该游戏的汉字写法及其真正含义,即使对于粤语母语者来说, 也仍然是一个谜。本文试根据游戏者伸缩手指时所喊呼的口令, 考察文字背后蕴藏的各种修辞技巧,从而分析口令利用不同语言手段所营造的特殊韵律效果。本文并为游戏的命名之谜,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文:张洪年 | 原题:游戏中的游戏:粤语怎么说“石头、剪子、布”
“石头、剪子、布”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游戏方法十分简单,对峙双方或多人先握紧拳头,然后一声口令,各自探手伸出指头。手指伸缩,一共可作三种姿势:或五指紧抓,拳头状似石头;或食指、中指伸直,状似剪刀;或五指俱伸,手掌全敞,状似一块布。因为形似,所以游戏就叫“石头、剪子、布”。游戏胜负的规则也很简单:布能包裹石头,所以布赢石头;石头摧毁锐剪,所以石头赢剪子;剪子剪割布帛,所以剪子赢布。石头、剪子、布,互制相克, 五指一伸缩,即时定输赢。
一种解释认为“呈沉”分指两个古人:五代南汉皇帝刘𬬮和太监龚澄枢,狼狈为奸,百姓怨恨;国亡后,人们遂以“猜澄𬬮”为酒令庆贺。酒令的语句是:“澄𬬮包,龚贼把头抛。澄𬬮揼,刘𬬮要执笠。澄𬬮剪,抵佢有今天。”按酒令中的文字大抵是今日粤语,不可能是一千年以前留下的语言
“石头、剪子、布”这种游戏,据说是起源于中国,后来传至邻邦日本、韩国,近年亦渐渐在欧美流行,而且还有举行国际竞赛的盛事。不过中国古代著作中提到的猜拳豁指游戏具体玩法如何,并没有详细记载。今日喝酒的划拳,也是一种猜拳游戏,伸手豁指, 吆喝助兴,但划拳花样繁多,远比“石头、剪子、布”复杂。一般而言,“石头、剪子、布”是属于儿童的游戏,楼头街畔,三五成群, 掏拳伸指,大声喧嚷,相互比拼,乐也无穷。
书名|香港粤语:二百年沧桑探索
作者|张洪年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06)
这种手技游戏,英文叫“rock, paper, scissors”,也可以说“stone, paper, scissors”,正相当于中文的“石头、剪子、布”。到底英文的名称是从中文翻译过去,还是中文的叫法从英文翻译过来,也无从考究。日文叫じゃんけんぽん(jan-ken-pon),或简称じゃんけん(janken),韩文叫muk-chi-ba,来源当是汉语,但并不可考。中国北方这种游戏的玩法叫“cei”,读阳平或去声,但汉字怎么写,具体所指是什么,都不清楚。粤语的说法是 [ts’ai55-ts‘ɪŋ21-ts’ɐm21],根据粤语词典的记载,有两种不同的汉字写法:“猜呈寻”和“猜呈沉”。
猜呈沉ts’ai53 ts’eng21 ts’ɐm21:小孩玩的猜拳游戏用手势做出包袱、剪刀或石头以决输赢。呈沉,同音字。
猜呈寻cail qing4 cem4:猜拳以定胜负的一种方法,首先各人同时说:‘呈寻’,然后伸出手来;五指张开叫‘包’,伸出食指和中指的叫‘剪’,伸出拳头的叫‘𢱕’。‘包’胜‘𢱕’,‘𢱕’胜‘剪’,‘剪’胜‘包’。这种做法北京话叫cei2
两部词典都只描述游戏的形式,但对于游戏的名称并没有解释。“猜”显然是和“猜拳”有关,“呈沉”或“呈寻”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未作说明。网上对“呈沉”或“呈寻”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解释认为“呈沉”分指两个古人:五代南汉皇帝刘𬬮和太监龚澄枢,狼狈为奸,百姓怨恨;国亡后,人们遂以“猜澄𬬮”为酒令庆贺。酒令的语句是:“澄𬬮包,龚贼把头抛。澄𬬮揼,刘𬬮要执笠。澄𬬮剪,抵佢有今天。”按酒令中的文字大抵是今日粤语,不可能是一千年以前留下的语言。又刘𬬮的“𬬮”,和“呈沉”的“沉”或“寻”,古音分属不同韵摄,今日粤语发音俨然有别。所以坊间所传,不足为信。游戏命名由来,“呈沉”或“呈寻”依然是一个谜,还有待解决。
2.猜拳划指
猜拳划指原是一种肢体游戏,但玩游戏的人在伸手缩指之际, 总是大声喊叫,以声音助势,以语言助兴。粤人猜呈沉的时候,最常说的口令有以下两种。
(1)包、剪、揼 [pau53 tsin35 tɐp22]
(2)[ts’ɪŋ55 ts’ɐm55 mɔ21 kau33 ts’a55 siu55 pau55]
这两句口令显然是和游戏的玩法有关。但具体的意思是什么,尤其是第二句口令到底是哪些汉字,并不清楚。以下先从这两句口令入手,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口令用词遣字的配搭,明白句子的确实意思,从而进一步讨论游戏命名之的所由。
2.1.第一种口令的说法
第一种口令的说法很简单,“包、剪、揼”就是喊出手指手势, 相当于“石头、剪刀、布”的说法。“包、剪、揼”是三个简单的音节,配合三个手指姿态,分指三个动作。所以“包、剪、揼”应该是三个动词,布“包”石头,剪刀“剪”布,石头“揼”剪刀。“揼”[tɐp22] 是一个方言词,或写作“𢱕”,表示“捶打、敲打”的意思。所以用石头硬物敲打剪刀,必定会摧毁锐器。三物相衡,也就是一物克一物的道理。
“包”的发音是[pau],属阴平调。早期粤语阴平分上阴平和下阴平两类,前者是高平调55:,后者是高降调53:。以调别义,用法有别,名词多读上阴平,动词多作下阴平。所以这里的“包”当读成高降调:[pau53]。不过近年下阴平的读法逐渐消失,一般只有[pau55] 一种发音。
2.2.第二种口令的说法
第二种口令一共七个音节,开头的两个音节[ts’ɪŋ55 ts’ɐm55] 和游戏的名称中的“呈沉”[ts’ɪŋ21 ts’ɐm21] 发音相近。整句口令是: [ts’ɪŋ55 ts’ɐm55 mɔ21 kau33 ts’a55 siu55 pau53]。汉字写法不一, 一般写作“称侵磨较叉烧包”,也有写作“程沉磨铰叉烧包”。单看字面,不容易看得出意思确实何指。其实这七字口令,可以分成三个单元:[ts’ɪŋ55 ts’ɐm55] + [mɔ21 kau33] + [ts’a55 siu55 pau53]
唐李贺诗:“细束龙髯铰刀翦。”《注》云:“铰, 即今妇功缝人所用者,俗呼翦刀。”所以“铰”即剪刀。
2.2.1.口令中的最后一个单元
先从最后一个单元看起。[ts’a55 siu55 pau53] 应该就是“叉烧包”,也就是粤人常吃的一种包子。但是口令是假借“包子”的“包”带出“包扎”的“包”。同音假借,原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多不胜数。这口令还有另一种说法,最后几句 是:“呈沉糯米叉烧包,老鼠唔食香口胶,要食豆沙包。”句子虽然不同,但还是以“包”为重点,一字二用。不过“包”字二用中,“包子”的“包”是名词,“包扎”的“包”是动词,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 语义关系,可以视作不同的词。如上所说,一名一动,声韵相同, 但声调分化,名词的“包”是上阴平,读55: 调,动词的“包”是下阴平,读53: 调。所以“叉烧包”的“包”是[pau55]。而口令中的“包”, 虽然是放在“叉烧包”这复合词中,但因为放在句末,语调下降,说成[pau53],似乎仍然保持动词的高降声调。当然,今日粤语不分高平高降,名动分化的声调特征已经不复存在,玩游戏的人有的说[pau55],有的说[pau53]。“包”是口令中第三单元的重点,由“包子”的“包”转为“包扎”的意思,也正是猜拳游戏中“布”或paper 所指的动作。
2.2.2.口令中的第二个单元
口令的第二个单元是“磨较”[mɔ21 kau33]。“磨”和“较”结合, 本不成词,没有意思。“磨较”有另外一种写法作:“磨铰”。“铰”字,广韵二读,一是古巧切,今读上声;一是古孝切,今读去声,都是“铰刀”的意思。唐李贺诗:“细束龙髯铰刀翦。”《注》云:“铰, 即今妇功缝人所用者,俗呼翦刀。”所以“铰”即剪刀。粤人叫“铰剪”,或写作“较剪”。十九世纪的粤语词典《广东省土话字汇》有以下一条:“一把较剪:a pair of scissors”同时代另一部粤语口语教材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中载有“铰翦”的用法:“磨利铰翦裁衣:grind the scissors sharp to cut out clothes”
“铰”、“较”两种写法都有。今日粤语仍然叫“较剪”。二十世纪香港街头常听见工匠沿路叫卖:“铲刀磨较翦”,用以招揽生意。
口令中的“磨较”显然就是“磨较剪”的省略。“磨较剪”是一个动宾组合,单说“磨较”本不成词,但正因不合语法规矩,反而突出被 省略的“剪”,让人触目。这种省略在修辞学上叫“缩脚语”,文学创作中时有使用。粤语熟语就有一个缩字的例子。要是有人说“茅根 竹蔗”,意思就是“借钱”。“借钱”和“茅根竹蔗”,无论从字面和语义上都扯不上任何关系。这种说法,原来是来自缩字的变化。从前 有一种相当普遍的饮品叫“茅根竹蔗水”,“茅根竹蔗”就是从“茅根 竹蔗水”省略而来。饮品的名称是由“茅根”和“竹蔗水”两个词组合 而成。单说“茅根竹蔗”,听起来就会让人有一种突兀未完的感觉, 因而教人联想到后面还有一个“水”字被省略。在粤语口语中,“水”可以指“钱”。“水”能活命,“钱”能养生,以“水”代“钱”是一种暗喻引伸。“借钱”也就可以说成“借水”。跟人说“借钱”,语气过于直接,说“借水”会比较委婉。要是说成“茅根竹蔗”,那就更为委婉。
“茅根竹蔗”因缩字而带出“水”字,与前面的“蔗”连成“蔗水”一词。
“蔗水”和“借水”在粤语中同音,都说[tsɛ33 sɵy35]。由一个缩字而引发一连串的替换,带出原词,突显说话的本来用意。
茅根竹蔗 → 茅根竹蔗水 → 蔗水 → 借钱
“猜呈沉”口令中的第二单元是运用同样的缩字手法。“磨较”本来自“磨较剪”,单说“磨较”,因缩而张,带出原来的“剪”,而“剪”正是口令第二个单元的重点所在,也就是“猜呈沉”游戏中的“剪刀”。
2.2.3.口令中的第一个单元
口令的第一个单元是“称侵”,发音是[ts’ɪŋ55 ts’ɐm55],本义是什么,根本无从查考。可以注意的是,猜拳游戏的名称是“猜呈沉”,而“呈沉”[ts’ɪŋ21 ts’ɐm21] 和“称侵”[ts’ɪŋ55 ts’ ɐm55] 同音而不同调。遍查词典、文献和早期粤语材料,都没有“呈沉”或“称侵”的记录,恐怕只是假借汉字记音而已。我们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考查[ts’ɪŋ55 ts’ɐm55] 或[ts’ɪŋ21 ts’ɐm21] 的来源。
游戏的输赢是基于手指伸缩而作出不同的形态。形态分石头、剪刀、布或纸三种。游戏口令亦分三单元:呈沉 + 磨较 + 叉烧包。上文指出“磨较”缩字暗指“剪刀”,“叉烧包”的“包”点出“布 / 纸”的包裹功能。两个单元各司其职,那么第一单元所指,显然是“石头”或和石头相像的实物,可以用布或纸包扎起来。这个推论应该不成问题,但如何证明?
笔者以为[ts’ɪŋ ts’ɐm] 的汉字写法是“秤沉”,也就是指秤东西用的“秤锤”或“秤砣”。秤杆分两头,一头是挂上要秤的东西,另一头挂上秤锤,左右移动,取得水平,然后按秤杆上刻的数字而说出物件的重量。秤杆挂上秤锤,秤杆就往下沉,所以“秤”之“沉”, 就是因为“秤锤”。“秤”是物,“沉”是动作,“秤沉”是一个“名动组合”,描述一个状态。说话人借此以动盖名,点出“秤锤”这关键性的实物。“秤沉”的发音是[ts’ɪŋ33 ts’ɐm21],连用成词,声调发生同化作用,前一个音节受后一个音节影响,说成阳平低降调:[ts’ɪŋ21 ts’ɐm21]。久而久之,这低调的[ts’ɪŋ21 ts’ɐm21] 就成了游戏的名称,假借其他汉字写成“猜呈沉”。至于口令中“秤沉”为什么会说成高调的[ts’ɪŋ55 ts’ɐm55],变化请看下文。
“秤沉”所指是“秤锤”,而“锤”是小件的实物,正像石头一样,可以用片纸单布包起。“叉烧包”的“包”正是“秤沉”的“秤锤”克星。所以无论从语义、语用、语音各方面来看,把“呈沉”解释为“秤沉”,都很合理。唯一的问题是没有实证。古代文献记录、粤方言语料,都没有记录“秤沉”的用法。不过,在许多其他方言中,游戏口令中的“石头”都用“锤”或“锤子”代称。如福建地区说:“锤子、剪刀、布”; 西南地区说:“剪子、包袱、锤”; 山地区说:“包、剪、锤”等等,可作旁证。
3.对第二个说法中三个单元的分析
根据上述,猜呈沉口令的前后三个单元共七字,各有所指:[ts’ɪŋ55 ts’ɐm55] 指“锤”,[mɔ21 kau33] 指“剪”,[ts’a55 siu55 pau53]指“包”。三样所指都是实物。但是,游戏的另一个口令“包、剪、揼”[pau53 tsin35 tɐp22],三字三项却都是动词,代表的是三样实物的功能:以包来包起锤子,以剪子来剪开包布,以锤子来砸剪子。所以“猜呈沉”一个游戏两种口令,一短一长,一实一动,分别说明手指伸缩之间耍出的花样和所表示的动作。长口令虽只有七字,但三单元之间,呈现多种不同的的语言现象和创作技巧,可以再进一步分析如下。
3.1.修辞
从修辞的角度来说,三个单元各有自己的修辞特色。“秤沉”是叙事格,描述现象,从而带出“秤锤”。“磨较”是缩字格,因缩而伸,点出“剪刀”。“叉烧包”是同音假借,借用“包子”的名词“包”, 表示“包扎”的动词“包”。短短七字,牵涉三种修辞技巧,各自新颖。
3.2.音韵
从音韵角度来看,七字三单元,“二二三”三分,正是传统绝句的一般写法。按声调排列,口令七字如下:[ts’ɪŋ55 ts’ɐm55 + mɔ21 kau33 + ts’a55 siu55 pau55](阴平 阴平 + 阳平 阴去 + 阴平 阴平 阴平)按诗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也就是说七字句的平仄只讲究二四六和最后一字。口令七字,换成平仄,剔去一三五字, 恰恰是这样的格局,正符合“平平 + 仄仄 + 仄平平”的规律。再看押韵:第二单元的“磨较剪”缩字成“磨较”,而“较”的发音是[kau],和第三单元“叉烧包”的最后一字“包”[pau],同属[au] 韵母,也就是句中第二、三两单元押韵。而且[au] 韵的发音,属洪音。七字平仄协调再加上押韵,所以在音律上,说起来自然显得铿锵有力,最能配合出掌猜拳的大动作。
书名|香港粤语:二百年沧桑探索
作者|张洪年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06)
其实,“秤沉”还有另一种说的方法。旧时儿童常常把[ts’ɪŋ55 ts’ɐm55] 说成[ts’ɪŋ55 ts’au55]:[ts’ɪŋ55 ts’au55 + mɔ21 kau33 + ts’a55 siu55 pau55] 一经变动,于是三个单元的最后一字都押同样的[au] 韵,说起来就更容易琅琅上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改变也足以说明当时[ts’ɪŋ55 ts’ɐm55] 所指已经不明,不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义,所以说口令的人可按声音需求而加以改动。
就这一点来看,可以明白为什么“秤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三字口令说成[ts’ɪŋ21 ts’ɐm21],七字口令说成[ts’ɪŋ55 ts’ɐm55]。上文已经提过,“秤沉”原调是阴去加阳平,也就是[33: + 21:]。“秤沉”自成组合,发生声调同化,于是读成[21: + 21:],是三字口令中的读法。但是在七字口令中,第一单元的二平组合“秤沉”和第三单元的三平组合“叉烧包”,都属平声,不过前者是阳平,后者是阴平。前者所指既不清楚,有音无实,猜拳的时候,为了加强游戏的气氛, 于是把低调的阳平[21: + 21:] 转说成高调的阴平[55: + 55:],以助声势。
粤语中的阳平低降[21:],在说话时,一般都说成很低的平调[11:]。这样一来,七字口令的声调可以排列如下:[ts’ŋ55 ts’ɐm55 + mɔ11 kau33 + ts’a55 siu55 pau55] 换言之,全句皆平调,三单元的全平调又有高低对比,自然别有声韵情趣。
4.总结
“猜呈沉”原是民间儿童游戏一种,形式简单,既不需要任何道具,也不讲究任何场合,只凭五指开阖伸缩,就可以一决输赢。猜拳划指之际,再加以声音助兴,更觉刺激。但是这声音陪衬, 听起来,似是随意吆喝;细较起来,吆喝之间的语言变化,颇不简单。我们试把粤语中的“猜呈沉”口令,逐字考究,发现游戏背后牵涉到许多语言转折,一转三折,颇有学问。从三单元的布局到每一个单元的修辞技巧,从声调的上下移动到词语之间切割转化,处处都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巧妙。这些巧妙到底是有心人特意为之,还是民间智慧,天籁人声,妙手偶得?暂时无从考证。有关“呈沉”的解释,我只是按上下文理揣测,未成定论,还有待将来从更多的文献或其他语言材料中求证。民间文艺创作,例如民谣、谚语等, 常在语言文字上大玩游戏,大作文章,看似无意,却往往是匠心独运。深入探讨,一方面可以明白这些游戏的趣味所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对自己语言本身的认识,加深对人类在认知和联想方面本身潜能的了解。“猜呈沉”七字口令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本文试在这一方面作初步尝试,供大家参考。
(本文省略的注释、图表及参考书目详见原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授权转载,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