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长》灵感源自香港?戏仿漫威日漫周星驰电影文化大合体?
我花了六十分钟看完《中国队长之中队崛起》(后改称《孤胆行动》。本文下称《中国队长》),理应立即上社交媒体宣告这一项眼球实验纪录。
文:森恩
正当我的手指准备“发布”之际,忽然想起这出电影一句对白:“文明在进步,优胜劣汰是最基本的法则。”动画与CG做得那么用心,原意虽有“致敬”恶搞成份,的确,如果这是好作品,我们不拍掌按赞,它都会留存;如果是坏作品,大家好歹都举个例,说说它有多坏,要淘汰它。
我想了一想,电影其实又未至于太差:“中国队长”蹲马桶、“中国队长”上楼开房、“中国队长”废到挨殴、歹角引诱“中国队长”去后巷光顾涉嫌无牌经营的沐浴场所……这么反英雄的文艺电影,连字幕英译都恶搞一番,它似乎是值得我们看完的。
《中国队长》5月18日首在腾讯“独播”(官方字眼)公映不久,几乎一律负评。有人质疑官方评分数据为7.6分有多可疑,在我看来,负评与否、分数高低,从来只是网民集体宣泄情绪;电影有多坏有多差,还需认真检视内容。我用手机观赏时,是持开放和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希望认真地探讨电影有哪些值得我们欣赏的段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存疑的段落。
首先,我要问的是:这真的是通过了当局批准播放的电影吗?电影花60分钟恶搞金庸小说、周星驰电影《食神》《国产凌凌漆》《功夫足球》、日漫《龙珠》、漫威《美国队长》,还有电玩《街头霸王》等等等等,倒还可以接受的,却竟讲述“中国队长”把一张酒店房卡放在穿低胸神奇罩的女粉丝事业线之间,对话还充满了性暗示,然后就有被隐去的、严重的床上情节,不要说伟光正了,“中国队长”这个形象一点也不健康,甚至是大崩坏。
至于那个隐隐然有达哥影子的大配角,竟与“中国队长”谈“自由意志”:“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被生活改变自己,一种是自己改变生活。”“每天叫醒你的不是梦想,是爷爷。”“人没有思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就算是咸鱼,也要做最咸的那一条。”牵动近二三十年的香港电影语言与文化,这出电影的文化根基,容我大胆地说,都是源于香港的。
更惊人的是,提到“大肆掳掠小孩”的“洗脑”教育,做“超级血清计划”生物实验,还提到“有很多孩子失踪”。“中国队长”去拯救孩子时,孩子竟然不愿走:“他们听不到我任何的呼喊和劝解。”对准了粉红色的小网民,对号或不对号,愿意入座的话,自然读到自己的痛处。《中国队长》亦有些场景,令人联想到孩子在街上受伤、途人不顾而去的时事新闻,例如一幕在市集后巷什么的,有两个大男人欺负一个小女生,那个镜头角度十足监控镜头,不难联想到昔日新闻报道重复播放孩子的可怜经历。
容我再问一次:这真的是通过了当局批准播放的电影吗?只要细心察看画面细节,例如孩子被囚时看的是日本漫画、大歹角背后是东瀛风的屏风,有了他国元素紧扣在歹角身上,令你感觉很安全,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元素:传统神话角色的警世用途:“你看看现在,谁还记得他们?时代变了,还还会看他们?我们的时代结束了。”有这种回顾“中华文化英雄人物有多好”的腔调,为电影打了疫苗,成功地保护电影,难怪男主这么说:“是不是神剧拍多了就会有超能力。”多看神剧,自然学会怎样过关?
“中国队长”与大歹角对决时,谈到受控制的孩子。大歹角说:“你让我放了他们,我怎么放了他们?他们在这多开心啊!我可以给她们想要的一切。”到了大歹角的手下对付“中国队长”,说出这个道理:“文明在进步,优胜劣汰是最基本的法则。”这似乎是对整个中国电影工业的诘问。恶搞成功与否,倒是其次;身为机器的一部分,面对机器本身,电影艺术还可以走得多远?或问:在说与不说之间,界线在哪?
不得不赞赏的是,制作传统人物的用心。许多网民品评时,或会忽略近二十年意图翻新传统文化神话人物的效果有多土有多坏。尽管绘图方面创意欠奉,至少,这出东西颠覆了“中国队长”该有的形象,又引入历史与小说人物,诚意尚算是有一点点的。
不过,在“看了两分钟”就奋起攻之的年代,认真,往往是会输的。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