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一碗面,说好香港故事《面面俱缘——麦文记的故事》|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谈到香港本地特色美食,云吞面一定榜上有名!近年,部份香港老店结业,老香港的味道亦悄悄消失于这座城市,令人感到惋惜。不过,亦有不少老字号经历世代交替后,依然默默耕耘,保留及传承传统。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用心做一碗面,用心说好香港故事——《面面俱缘》

《面面俱缘——麦文记的故事》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麦文记唯一传承人麦心睿博士(郑子峰摄)

近日,有老字号更选择以文字保留旧时代的记忆——由麦文记唯一传承人麦心睿博士口述,并由专栏作家李林风及编辑林君宜合撰的《面面俱缘——麦文记的故事》,共享读得到的美味。

面面俱缘

云吞中有新鲜虎虾,麦心睿指是麦文记的招牌食物。(郑子峰摄)

一本关于“食”的书,书名不忘大玩“食字”——“面面俱缘”取自成语“面面俱圆”的谐音。“面”字与店舖的关系呼之欲出,至于“缘”字是指关系。书中记述,麦文记的第一代创办人麦民敬老先生、麦孔笑荷老太太的缘份也是由“食”展开。

麦文记在四十年代由街边面档起家,五十年代搬到官涌开店,至今面店开业七十年,麦心睿指,面店逾半世纪以来建立了不少缘份。正正是这些“缘份”,使其得以与客人,甚至与香港发生不同故事。

麦文记客似云来,每台都一定会有一碗云吞面。(郑子峰摄)

麦心睿于书中自序:“一碗云吞面不仅仅是一道日常美食,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座城市的象征。”面店见证着食客由情窦初开,食到白头偕老;也见证着香港的发展和起飞。

用一碗面纪录两代人

《面面俱缘》共分两个章节,分别为〈人物篇〉及〈食物篇〉,除了云吞面的鲜味,还照顾到人情味。

〈人物篇〉内容围绕着麦心睿与家人制作云吞面的旧事和生活点滴。书中另一作者李林风对此有深刻的感受:“这本书的所有故事,基本上就是一段段‘关系’。从麦心睿身上,我看到她对旧香港及传统的尊重。虽然我和另一位作者是行外人,但只要愿意花时间去聆听和疏理,我们便能找到,原来云吞面和街坊,以及全香港,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已传至家族第二代经营者主理的麦文记,除在面食制作有一定坚持外,连对员工的关怀亦一样细心。(梁鹏威摄)

面店的云吞面,使李林风有机会与老香港对话。书中展示了许多历史照片,也有唯一一张手绘画作。李林风提及,这幅画出自一位光顾面店逾四十年的顾客之手,其父母于六十年代已是食客,于是这位顾客亲手作画,作为父母结婚六十周年纪念的礼物,其后也把一幅作品送给面店。面店不但与伙记、食客建立了深厚的缘份,文字间亦流露了浓厚的人情味,像一部香港旧纪录片,透过文字将记忆代代传承。

食物的背后

云吞面(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至于〈食物篇〉则透过介绍面店的经典菜式,讲述本地饮食的文化历史。鲜虾云吞由此面店首创,原因是当时靠近官涌街市,让他们可以取得上等的虾。麦心睿提到面店的云吞面并没有放猪肉。曾经有杂志评论过他们家云吞的猪肉质素,令她大感奇怪。李林风回应:“如果多些人能了解店舖和地缘的关系,也许便不会出现这些评论。”

最珍贵的香港饮食文化

佐敦麦文记门(洪戬昊摄)

麦心睿和李林风都观察到,饮食习惯与土地的关系非常密切;菜式、烹调和食用的方式都会因地制宜。例如“炸酱面”在韩国、台湾、香港三地各具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现象,这是文化交织下的珍贵结晶。麦心睿认为,香港饮食文化最珍贵的地方在于“人”,“煮面的老师傅平均年龄已经六十五岁了,是我最珍惜的部分。”

麦文记内部(梁鹏威摄)

云吞面在香港过去几十年的角色转变,亦为麦心睿带来反思:“在体力工作需求较大的四五十年代,云吞面能满足生活需求,填饱人民的肚子;到了香港经济起飞的七八十年代,云吞面成为一种热门的宵夜小食,而没有被淘汰。”

每只人手包制的云吞与水饺都是心机之作。(梁鹏威摄)

多年以来,麦文记会因应云吞面的角色而不断微调味道,如食客反映夜宵时间的云吞面配酒会显得味淡,面店便会把汤头调整得浓些。这种食客与店舖间的爽快对话,反映香港人的随机应变,也是香港饮食文化的可贵之处。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