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记者周树佳|寻找香港失去了的几代人 细读香港人故事
墓穴,素来都予人神秘感觉。没有多少人知道,被称为“石屎森林”的香港,原来也是风水宝穴的集中地。曾在电视台任职周树佳先生,素来对香港的墓穴文化情有独钟。他在退休后将自己搜集而来的资料和典故,汇编成《香港名穴掌故钩沉》一书。他表示,名穴是香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见证了香港发展前的地貌,却往往被大历史所忽略。如果民间学者不动笔,它就会从此湮没于官方的叙事结构之中。
文:李开泰
南国留宝地
大学修读中文系的周树佳,1988年开始于电视台担任编剧,但他负责的并不是戏剧,而是资讯型节目。当时他有一本旧书,讲述香港的风水山坟。他以之作为参考资料,拍摄了亚视节目《香港乜都有》,结果收视很好,并借此认识了一批风水师傅及围村父老。
在他们的引领下,周树佳开始实地考察香港不同的风水名穴。《香港名掌故钩沉》中所载的其中两个经常给风水先生“覆坟”的墓地:“孙母墓”及“半月照潭”,便是他最早探寻的名穴。所谓覆坟,意即考察一些著名墓地,以引证堪舆书本中的理论真伪。
透过拜会这些历史悠久的名穴,周树佳重新发掘出香港文化中,经常遭人忽略的一面。例如墓碑上的文字,便印证了许多地区历史的真伪。而坟墓的结构,则反映了香港的社群变迁。除了东莞式的墓穴,还有客家、潮州等不同样式。至于背后所涉及的风水学说,就更加只有香港、台湾及南洋一些华人社区能够保留下来,中国大陆因提倡火葬,土葬日少,连带风水术的流传也受到制约。
民俗学的取与舍
这些民间的风俗习惯,昔日往往都会被史学家忽略。周树佳强调,他的研究面向地方民俗,虽属“小历史”,却正好填补一些学术界和官方叙事的空白处。以阐述名穴地理布局的风水图为例,它们其实并非严格意义的地图,纯粹是概括名穴的玄学理据,难以被视为严谨的学术资料。然而,从中却可以粗略见到香港旧日的历史地貌。这些对于崇尚发展的执政者来讲,自然毋须详加记载。
不过,研究“小历史”也有其独有的问题。例如许多文献都有白字和异体字,常要自己再作考证。事实上,山坟祭祀本属家族的私人事务,文字资料本来就不多。如果是名门大族,可以查阅族谱追本溯源。但个中的细节,都是依靠后人口耳相传,难免会有自相矛盾之处。因此周树佳撰书的时候,主要是描绘典故的“母题”,即其基本架构。其余有冲突的部份,则留下各个版本让读者自行参考,像书中文首有关曾大屋的一章,便只用点列的方式,记载了五个曾贯万发家致富的传说关节,其余则一概不提。
中国文化的永恒基因
既然山坟事务只在族中流传,周树佳要探寻名穴,只得以白撞的方式“Cold Call”大家族后人。而某些较偏远的山坟,更加需要后人在祭祀一并带路。如果错过了日子,就要待到明年。庆幸的是,周树佳至今仍未被人拒绝过。
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风水学说早就备受挑战。而香港地貌的急剧变化,也令“龙脉”再难维持。但周树佳认为,风水文化必然会继续存在,因为它早已渗入华人的基因,即使时局变迁,亦不会有任何动摇:“这是我们中国人的DNA,亦是宗族之间互相连系的话题和共同信仰。世世代代都不会变,就算再有一场文化大革命,也不能消除!”
被问到会否再出版相关的著作,周树佳表明,自己一定会继续撰写名穴的题材。现时他手上有三百多个山坟资料,包括一些乡村的开基祖、分房祖和具功名的人物。研究名穴,就于是瞻仰古人,兼引证香港历史。
近年常言道要保育香港文化,或许,先人的墓地早已提供了一座文化宝库。一条连结过去的钥匙。
出版资讯——
书名|香港名穴掌故钩沉
作者|周树佳
出版|天地图书
日期|2020年11月
作者简介——
周树佳|民俗记者,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浸会大学中文系学士、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文学硕士。工联会、青年协会、长春社民俗文化课程导师。公开大学专业庙宇管理证书课程导师。著有《香港民间风土记忆(一)、(二)、(三)及(四)》、《李我讲古(一)至(五)》和《香港名穴掌故钩沉》等二十余书。
(标题由编辑撰写。原题:民俗记者.周树佳|探寻香港名穴典故 记录主流以外的“小历史”)
寻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