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制造|租借茂萝街7号公共空间归还湾仔人自由玩|专访吴伯风

撰文: 森恩
出版:更新:
茂萝街7号|好玩日日“敢动换乐——歇脚游玩场”(香港设计中心提供)

路人从庄士敦道转进茂萝街,不难发现几幢白漆旧楼已成幕墙;穿过幕墙就是一方空地,“平日,附近食店员工‘落场’会在这里歇脚”,“乐在制造”研究顾问吴伯风(Paddy)今年初开始带领团队在这个空地旁观察——每天来到这个空间的“用家”到底是什么人:“在湾仔居住的人口有十七万左右,流动人口则竟然有六七十万。”如果在这么密集的商住混合环境里,设计一个“玩”的空间,生活在湾仔的人,会不会因此多了个歇脚选项?

茂萝街7号
+2

今天,这个空间多了几座1970年代特色游乐场的摆设。据悉,这些装置才放置下来,下午就有孩子跑进来玩,他们毫不客气,踩上木制游乐设备并吩咐身边的家长和照顾者搬动它们,在场保安竟然没有理会(可知在公园单脚跳都会被保安警告)。不过,这个区域十分特殊:它是广义的公共空间,区别在于,如果有人要在这里聚集、举办活动之类,是要呈交计划书;就算是过了审批,都要付款租用。

“(政府)自然是有他们对公共空间定义。我们在初期研究时,发现这个既是私人管理的空间,却又保持一定的公共性、开放性。”“乐在制造”Paddy分享他对这个空间的理解:“在湾仔‘通勤’的人,他们会走到这个空间做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有些人在吃便食,有些人在舒展筋骨、歇息,却没有人在嬉玩:“是不是我们大人对‘玩’的理解太牢固?我们心目中的‘玩’到底是什么?‘玩’一定是要关于‘孩子’的吗?就只有‘放电’这个意思?”看到各式各样的“湾仔人”使用这个空间,他希望鼓励大家思考“怎样运用一个空间,而且用得其所”——是playground还是ground for play,是公共的又是开放的。

落地为湾仔人设想的空间

怎样才可以设计一个不走偏锋而又贴近湾仔脉络的空间创造计划?他们从这个空间收集得来的“用家”使用习惯,然后带到办公室分析,并设focus group和当区小学的工作坊,既有客观调查数据支持,又有进行两轮的“换乐快闪站”(蓝屋及秀华坊的开放空间)向孩子请教“何谓‘玩’”——“我们与附近一所官立小学合作,在学校收集学生怎样理解‘玩’和‘游戏’,并且请他们自行设计。稍后会在这个展览展出成果,让他们向公众分享他们发明的游戏。”

+1

“大人习惯用金钱来换取快乐,我们做的就是提出一些免费的建议。”Paddy曾经都是打工仔,从大学修读设计的时代,到报读社会政策的硕士课程,他一直有观察世界各地用于公共空间的理念和设计,取经后成立“乐在制造”在社区实践理念,建立自己的团队:“现在(会场空间)这些(装置)都是本地团队采用本地购置的物料由我们的青年自造者团队建造的。”

他强调要给香港学生、年轻人实践的经验。做这类以action base research为基础的跨界别协作计划,在各类工作渐渐建立人脉;他与香港设计中心今次的合作,不是要制造“精品”,而是要学生和年轻人知道,目前这个成果是可以与当地生活的人一同分享,每个装置都保存著设计者与制造者的心思:“一个地方的过去会告诉我们今天那个地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个可供孩子“探索可玩”、让湾仔朋友放空竭脚的空间,展期短暂;空间本来就属于湾仔居民的,现在怎样运用这个空间,期望管理者担当更积极角色。

借来的空间与时间:展期至四月中旬

“会不会考虑将整个展览设为常置?”记者想问的其实是,这个已被收回的地方,现在成为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我们怎样才可以为它盛载当区真实的生活与记忆?结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短促的期限。

我们要思考快乐与玩乐的时间,从来都是有期限的。展览如是,这地如是。

由香港设计中心主办的“设计光谱”(Design Spectrum)正于湾仔茂萝街7号举办全新展览“好玩日日”(展期由即日起至4月30日),策展人Rémi Leclerc以及利志荣先生邀请了本地社会设计及研究团队“乐在制造”参与展览,其作品“敢动换乐——歇脚游玩场”睇得又玩得,将于3月31日至4月11日开放,让公众齐齐来茂萝街7号地下的公共空间歇一歇,动动脑袋动动身子。歇脚游玩场由管形展区、波浪装置及“角落换物”分享区组成。管形展区:运用“角落换物”分享区内提供的工具(如:球类和球拍),发挥创意,设计不同玩法,公众交换点子共同创作好何去玩!波浪装置:放置多块巨型木板组装成的波浪形长凳,玩家自由设计,随即变身休息区、缓跑道或遥控赛车径。为顾及公众的安全,部分设施会在天雨及恶劣天气下暂停,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