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术代表“浮世绘” 记录日本历史中的风俗、情色?
如果问,哪种美术形式最能够代表日本美术?答案一定是“浮世绘”。因为,浮世绘不仅最具日本“工笔画”即纤细精致的特征,而且对西方现代美术具有重要影响。19 世纪以降,西方美术流派多受浮世绘启发,以致浮世绘在西方被视为“日本绘画”的同义语。
何谓“浮世绘”?按照权威日语辞典《广辞苑》的解释:“浮世绘,源于佛教忧世的生活情感和汉语逍遥浮世的混淆语”。也就是说,“浮世”一词有悲观厌世的色彩。但是,1660年代,“浮世”却被涂上了“及时行乐”色彩。1661 年问世的“假名草子”《浮世物语》,即用日语假名写成的通俗故事集,提出人生当如葫芦漂浮于水上,随波逐流,并称“这就是浮世”。同时期的《漫步物语》也称,“沉迷于梦之浮世”,等等。“浮世”语义为何出现如此变化?主要因为江户时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町人”即市民特别是商人的兴起。论政治地位,他们属“下等人”。但是按经济实力,町人中又不乏“上等人”。他们在花街柳巷等可以尽情欢乐的自由空间,享受浮生若梦的生活,并因此使“浮世”成了“游里”(花街柳巷)的代名词。不仅如此,当时很多物品也被冠以“浮世”,如“浮世袋”、“浮世帽”、“浮世伞”,连“秃”(后备妓女)的钱包也叫“浮世ござ”。而“浮世绘”这一称谓首次出现,是在1682 年问世的井原西鹤的名作《好色一代男》。
浮世绘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肉笔画”,即不经木版雕刻的画,可以独立创作;二是木版画,须集体创作:首先由画师画出“板下绘”,然后由雕刻师将其贴在版木上雕刻出轮廓、由画师画上颜色,最后由折师印出。这和西方完全靠个人独立完成,有很大差异。
浮世绘和活跃于江户时代的狩野派、住吉派等一样,是一种绘画流派的统称。1684 年,被誉为“浮世绘开创者”的菱川师宣在《绘本浮世读会尽》序言中对浮世绘的关注对象有简明扼要的说明,“走笔描绘大和浮世绘,表现世态民情”。浮世绘最初是作为“草子”即通俗小说的插图亮相的。随著民众喜闻乐见的“草子”的走红,“浮世绘”也不断在社会上“蹿红”。
虽然浮世绘被认为是江户时代的产物,但追根溯源,其实“浮世绘”的历史相当悠久。西元 770 年,即奈良时代,称德天皇敕令创作《百万塔陀罗尼》,该作品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也是浮世绘的萌芽。平安时代(794—1192 年),扇面、“袄”(室内分隔房间的移门)和“障子”(糊纸木制窗),均已有风情民俗的展示。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国宝《扇面古写经》,描绘的就是庶民风俗。镰仓时代(1192—1333 年),这种“风俗画”又有了新的发展。收藏于京都欢喜光寺的《一遍上人绘传》,描绘的是佛教时宗开山祖一遍智真巡游全国传经布道的故事,但画面却非常写实地展现了市井风情。1530 年代以后,以庶民生活和风俗为题材的屏风画,更是迅速铺展。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月次风俗图》以及《十二个月风俗画帖》,虽然笔法依旧,但题材和内容却堪称全新。室町时代末期,一种被称为“御伽草子”的短篇小说开始流行,其中配有插图。
战国时代,日本画坛一代宗师狩野永德(1543—1590 年)创作、织田信长赠送给上杉谦信作为礼物的《洛中洛外图》,不仅将人们在花街柳巷的享乐生活描述得栩栩如生,而且这种风情本身就是“主题”而非“背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风俗画”又出现新的变化:主要是画面的场景从室外移到室内,从“大众”变成“小众”。例如,大和文华馆收藏的《松浦屏风》中的美女,几乎等身大。热海美术馆镇馆之宝《汤女图》,描绘了为客人洗澡的女服务员 —“汤女”的“野性美”。正是这类画作,显示了“风俗画”的倾向性转变,“性工作者”之类“小人物”成了“浮世绘”风俗画的主角。由于这类画作大都产生于宽文年间(1661—1673 年),所以被统称为“宽文美人”。
随著作品主题的转变,浮世绘注入了“妖艶”的色彩。如前面谈到,在日本江户时代,“浮世”就是指花街柳巷。在花街柳巷成长的浮世绘,自然沾染脂粉气。随著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繁荣,描绘作为妓院代名词积怨的“吉原故事”,描绘“东海道四宿”即四个花街柳巷的《东海道名所记》等作品,纷纷问世。作为插图的“浮世绘”,也因此有了广阔的“栖身之所”。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的“春画”是在佛教日益广泛深入影响日本的10 世纪左右出现的。浮世绘也受到“春画”的影响,而真正使浮世绘独树一帜成为一种“流派”的,是菱川师宣。
菱川师宣 1618 年出生于房州(千叶县),1658 年也就是40 岁的时候,他到了江户。江户是个消费性城市,很多有钱人很会享受,频频出入花街柳巷。他们究竟在那里做什么?庶民自然非常好奇。有关这类题材的绘本相当抢手。菱川师宣见这是个来钱的差事,于是便为这种绘本画插图,不仅描绘游廓吉原的风情,游女的容姿,而且描绘男女的翻云覆雨。除了插图,他也画“一枚绘”即单张作品,并因此开启了浮世绘真正的滥觞。他的作品如《小伙与姑娘》、《美人回首图》,既以可视的形式叙述故事,又以夸张的形式把握习俗,通俗易懂,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花街柳巷女性美的形象。不过,必须强调,“浮世绘”虽然不乏妖艶乃至“不堪入目”的场景,但“浮世绘”并不等同于“春画”。“浮世”有时也泛指社会的风俗民情、世间百态。同时还必须强调,浮世绘是以日本风俗为题材的日本美术的代表。但是,按照日本学者谷信一的说法,“浮世绘版画也同中国版画具有密切关系”。例如,菱川师宣的《绘本风流绝畅图》就是中国《风流绝畅图》的“山寨版”。
浮世绘问世后,有“东师宣,西祐信”一说,即关东有菱川师宣,关西有西川祐信。不过,西川祐信出生于 1671 年,生活的时代比菱川师宣晚了半个世纪,而且两人的风格和题材存在明显差异。著名画家白仓敬彦评论说,“菱川师宣描绘的色恋世界以武家为背景;而西川祐信描绘的则属町家社会的色恋样貌。”西川祐信创作生命长达 50 年,画作达好几百册,笔耕之勤,成果之丰,由此可见一斑。西川祐信最擅长画的是美人风俗图,虽然他的画作大都是墨印,但却以细致柔软的曲线,将女性的柔美展示得惟妙惟肖,并因此为美人画融入了新的意境,对后世特别是铃木春信写实的美人画样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铃木春信的出现,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18 世纪中叶,浮世绘多露骨地表现人体美的作品,描绘游女和女艺人的裸体画充斥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照东京国立博物馆名誉官员菊地贞夫的说法,“实力不足的画师们,通过画裸体版画保持人气。因为,画这种画既省时又省力。”但一味靠在画上脱女人的衣服攒人气,实在是一种颓废和沉沦。铃木春信通过“锦绘”,打破了这种僵局。浮世绘画作有“墨绘”、“蓝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锦绘”是日语,中文译作“彩色版画”。18 世纪中叶,一张纸上已能够印刷 约 10 种颜色,铃木春信便将这种多彩用于浮世绘。因为他画出来的画如同美丽的织锦,所以叫“锦绘”。菊地贞夫教授评价说,“明和二年(1765 年)锦绘的创始和铃木春信的出现,不仅为陷入困境的浮世绘开辟了一条前进通道,而且发挥了浮世绘的特性,使之成为独步于世的艺术。”除了技术原因,铃木春信所以能有此贡献,还因为他吸收了中国擅长画美女的明代大画家仇英的艺术风格。铃木春信总共创作了600 多套版画,很多是游女(娼妓)和艺伎,代表作有《夜雨美人图》和《吉原美人集》等,他用或调和、或反差的色调,描绘腰细纤手,体态苗条的美女,具有抒情韵味和诗歌意境。
铃木春信死后,浮世绘的画风从浪漫走向写实,而描绘具有“实感”的美人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是鸟居清长(1752—1815 年)。鸟居清长笔下的美女不仅水灵灵风情万种,而且衣著是当时女性服饰的真实展现。在他的影响下,日本画坛涌现了一批浮世绘大师,其中包括被誉为“美人画第一人”的喜多川歌麿。
日本的“风土人情”往往充满“男女相爱之情”,因此,本书所谓的“风情”,可以理解为“风俗”和“情色”的缩略。在书中,作者通过聚焦日本历史文化中的种种“风情”故事,以及浸透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风情”元素,用雅俗共赏、别开生面的行文,在国内外学界首次为“风情”立志。
书名:日本“风情”志
作者: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客座教授。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著名学者山室信一教授并获文部省奖学金,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以来,多次赴日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日本史。
【本文获“三联书店”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