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恶魔坎卜斯由恫吓小孩的恶灵 变北美反思节日过度消费的象征
网上有个笑话说:“恶魔在地狱惩罚坏人,不就是在做好事吗?”这在现实中也有呼应。圣诞老人的原型之一圣尼古拉就有一位助手坎卜斯(Krampus),外表像恶魔更会惩罚坏孩子。但这个奥地利民间传奇为何会在北美变成热潮,更在5年内推出11套电影?
什么是坎卜斯
坎卜斯(Krampus)是奥地利与德国南部圣诞传统中的一部份。圣尼古拉(就是圣诞老人的其中一个原型)非常慈祥,会用糖果与礼物奖励好小孩;坎卜斯则是他的助手,帮忙惩罚坏孩子。因此,两者不是“敌对”的,反而是像对拍档。根据民间传说,坎卜斯会在12月6日前夜现身,12月6日正是圣尼古拉节。
按维基语,尽管坎卜斯有许多变体,但大多数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毛(通常是棕色或黑色)、有山羊的蹄和牛角、长而尖的舌头、并且有尖牙。
坎卜斯带有铁链条,被认为象征著基督教教会对魔鬼的束缚。亦有说坎卜斯携带著捆起的桦树枝,并用它来拍打孩子。在某些描述中,桦树枝被鞭子代替。有时,坎卜斯亦会背上麻袋或篮子,用以把邪恶的孩子淹死并运到地狱;一些较旧的版本提到坏孩子会被放进背包然后被带走。
为何突然变得流行?
或者近一两年,坎卜斯并不特别火热,但在2010至2015期间,坎卜斯曾在北美地区掀起热潮,在2013至2018年间已有11套电影相继推出。坎卜斯是传统故事人物,已有上百年历史,为何突然会在这十年变得流行?
设计师 Monte Beauchamp 认为自己在推广坎卜斯上应记一功。他在2004与2010年推出了坎卜斯的卡牌书,此书推出后大受欢迎。
除了有画廊邀请他展出画作,更有电影制作人找到商讨书的版权。然后因为社交媒体与网上影片传播,奥地利的“坎卜斯格拉兹庆典”就在网上流传,使坎卜斯变得家喻户晓 :
在美国如华盛顿及三藩市也有类似庆典,英国与德国亦会在12月7日前后举行巡游:
这类惩罚坏孩子的恶灵,在世上各处的故事中也有出现,Jumbee、Baba Yaga、Bogeyman 、“丫乌婆”也是类似角色。因为是家长以恐惧使小孩守规矩的“工具”,这些恶灵都是有方法避免的,例如不作坏事、听话,而不像天灾或者古希腊神话的灾祸一样难以回避。
时至今日,坎卜斯“恫吓”小孩的能力或已减退,所以坎卜斯再次出现,更像是对节日的过度消费与“一定要开心”作出反思。但有趣的是,坎卜斯的商品在热潮下大卖,使整件事显得有点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