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歌词 再现中国风|关于《东风破》的前世|方文山
编按:方文山歌词装置艺术品,早前在台北展出,引起不少讨论;11月27日至12月1日,移至香港邦瀚斯展出。展期前后,艺文版刊出方文山文章,细察词人亲述填词脉络与装置艺术品的创作由来。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表情,一块土地的记忆,也是最立体的文化符号,最具象的民族图腾,也或者说,建筑是城市的名片;传统建筑,则是城市的文化名片。那么一座铜绿色调的机械城堡,又是谁的民族记忆?谁的文化图腾?或者说,又是属于谁的城市表情?!
文:方文山
暴露在户外的机械构件,它们金属表面上的铜绿与铁锈,其腐蚀跟氧化的程度与色泽,是湿度、是风雨决定的。机械构件历经岁月打磨、风雨侵袭,所呈现出的那种颓废与沧桑感,是恣意野生的,是无法人为的,有著一种无从速成的独特美感。对我而言,这种野生美极其迷人。也因此,这座机械城堡,其色调,有故事潜伏在里面;其锈斑,则有岁月行走在其间。
机械城堡与《行书集字》
这十几座机械城堡,其山势结构跟摆设位置,呼应的是,北宋王希孟(1096-1119) 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中的第二段,以铜绿色调对应青绿山水;以立体的装置艺术,对照传统的绢本设色画;其时间轴横跨了九百多年,在这近千年的岁月中,不论朝代如何更迭,沧海如何桑田,创作者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从未间断,也从未改变。因为艺术创作就是在跟这个世界对话,所不同的只是,你对话的载体是什么?是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或者文学,你对话的形式是什么?是抽象、写实、是隐喻或讽刺、是通俗化还是纯艺术?
这座铜绿机械城堡的底座歌词,是米芾(1051-1107)的《行书集字》。米芾为北宋年间的书画家,也在朝为官,他与王希孟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被宋徽宗刻意栽培的王希孟肯定看过米芾这位前辈大师的书画作品,但二人应该永远没见过面,王希孟年幼米芾45岁,等他15岁进入汴京(现开封)的翰林书画院时,米芾早已离世4年,享寿56。此件作品将米芾的行书立体化,把原来在宣纸或拓印法帖上的平面书法,转换成有碑石刻凿效果的石刻文字,赋予米芾行书视觉上的新质感,一种欣赏书法的新视野。
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歌词文字因为弦律的承载,因为与音乐结合而有了生命,更成为不同族群间的社会共同记忆。《东风破》这首歌,是我首次将歌词文字脱离音乐,转换成当代的装置艺术,而这转换必须有一个媒介,或者说一种仪式感。很明显的,这媒介就是将美学成为朝代信仰的北宋,而这仪式感指的就是将平面转换立体。
《东风破》的“破”字,是流行于宋代乐舞形式的名称,如“琵琶独弹曲破”十五曲,而《东风破》这三个字,则是仿宋词牌名的形式而取,如《破阵子》、《如梦令》、《东坡引》、《阳关曲》等。也因此,这件装置艺术,除了原歌名是仿宋词牌,机械山水则呼应宋代的青绿山水,歌词文字引用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行书。可以说,这件作品回荡著一股浓郁的宋代美学情怀,媚俗一点的说法是,《东风破》这件装置艺术,它的前世来自九百多年前的北宋。
(文章原题:关于东风破的前世)
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
拍卖日期:12月1日
预展日期:11月27日至12月1日
地 点:香港邦瀚斯拍卖厅
地 址:香港金钟太古广场一座2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