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古画启迪 艺术巨匠David Hockney绘画中的“逆向透视”

撰文: TheValue.com
出版:更新:

世上文化总是互相影响,艺术亦不例外。例如是赵无极,在杭州艺专毕业后漂洋过海,投入到西方抽象潮流当中;又好像举世无双的梵高,就曾经研读及临摹东瀛浮世绘,学习其中的色彩与构图。
至于David Hockney,则深受中国古画卷轴影响。

David Hockney是一个很有想法、又勇于尝试的艺术家。早在2010年首代iPad面世时,他就开始拿著这款苹果平板电脑绘画。今年初他更出版画集,专门编录自己多年来在iPad和IPhone上的创作。

其中一样他多年来反复研究的绘画命题,就是“视角”。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长期确立了单点透视法 - 光影阳光位置有很清楚的逻辑,按照特定角度照入构图,人和物的大小比例是固定的,视角和主题并不会按观赏角度而改变。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贴近人类观看世界的写实视角。

单点透视法在西洋艺术可说是呼吸一般的常态,但David Hockney却一直寻求另一条出路,并且在中国古画卷轴中找到启发。

中国传统书画视角属于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截然不同。意思是画面构图没有固定视角,焦点随著观者的移动与观赏的角度而一直变换。

这一点在尺幅极长的卷轴尤为明显,观者视域范围无限扩大。如此透视法超脱时空逻辑,更似是能够察看一切的上帝视角。

早在1988年,David Hockney就与美国艺术家兼电影人Philip Haas合作,拍摄《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暂译: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在影片中藉《康熙南巡图》解说中国古画视角。

David Hockney在影片中曾以第七卷(惠山、锡山、苏州)作例。留意上图红圈部份,假设阁下置身画卷世界之中,如果能以画中角度看左边民房,那你应该是在画面右下角望向左上方。

但如果你以画中角度看右边民房,那么你就应该要站在桥上,从左下角望向右上方。

是故,“望向左边民房”与“望向右边民房”是截然不同的视角,在现实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然而,它们却毫无违和地描绘在同一幅画作之上。

透过上述例子,David Hockney阐述他所理解的中国古画视角。

David Hockney把自己挑战西方单点透视法的手法称为“逆向透视”(reverse perspective)。80年代,他以拼贴照片的方法尝试“逆向透视”。

现代摄影的原理,其实和绘画的单点透视法如出一辙。是故,每幅照片单独来看,都可以视作一件单点透视法的作品。假设把十幅照片拼贴成一件作品,那么这件作品里头不就有十个焦点,好像散点透视一样?

与此同时,摄影是捕捉按下快门的一刹那画面,就像西方单点透视画作一样,所以时间是固定的 - 就是那一刻那一瞬。如果把十幅照片拼贴成一件作品,那么这件作品是否应该就拥有“十个那一刻”,时间由固定变成流动?

+1

David Hockney“逆向透视”绘画之特点,正正包括非单一视角以及时间的流动性。2017年左右,David Hockney以“逆向透视”手法创作出一系列画作,描绘加州洛杉矶、美国大峡谷、以及英国东约克郡的风光。长方形画布两边角落被裁去,成为碗状六角形。

据他本人解释,弄成六角形能“扩阔空间感及引进各种鲜活视线……我是在增加角落,而并不是减去角落”- 看来David Hockney找到了加强“逆向透视”之视角的崭新方法。

谈了这么久,究竟“逆向透视”在画布上表达时,与传统绘画有何分别?以下两画正好作为例子:第一幅图是David Hockney的2017年六角形画作,第二幅图则是他灵感来源的15世纪意大利宗教绘画原作。

【相关文章:蒙娜丽莎、维纳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原来长这样?艺术家用神经网络技术复活名画主角(按图预览)】

+26

【本文获“TheValue.com”授权转载,更多拍卖新闻、艺术鉴赏、专家访问,立即下载App。文章经编辑删节,原文:5分钟艺术学堂|受中国古画启迪 David Hockney绘画中的“逆向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