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与流派》:包豪斯之父二战流亡赴美 求变拒倒模欧洲建筑

撰文: 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艺文编按】本篇节录自童寯《新建筑与流派》。香港地少人多,港英政府在60年代,用上讲求实用又美观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来兴建公屋,如:彩虹邨、真善美邨、福来邨等,来改善香港基层市民的生活资素,包豪斯设计美学更令这些屋邨成为现时外国游客的打卡位。
但包豪斯设计如何出现?包豪斯理念发起人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曾因为受到纳粹迫害而流亡美国,来到美国后又说出:“欧洲包豪斯不能在美国出现。”究竟这话何解呢?

香港60年代的公屋设计,也深受包豪斯的影响,彩虹邨更成为年轻人打卡位(Wikimedia Commons)

包豪斯

格罗皮乌斯则发扬德制联盟理想,从美术结合工业探索新建筑精神,成立“包豪斯”建筑学舍(Bauhaus),由他做从1919年开始的第一任校长。他延致欧洲各不同流派艺术家来学校教学,有学生250人。课程是两种并行科目:一是半年先修课,主要为对材料的接触与认识,如木、石、泥土及金属等;又一是造型与设计课,专讲房屋构造、形体原理、几何学彩色学等,但无建筑史课程,这可能出于格罗皮乌斯的偏见。三年期满后,可在校内进修建筑设计并在工厂劳动,年限长短不等,最后授予毕业证书。格罗皮乌斯主张集体创作,把典型作品推广到大批生产。

1934年格罗皮乌为了避开政治打压,一度到英国暂住和工作,到了1937年移居美国(资料图片)

1921年后,包豪斯抽象艺术家教师们,大多数持表现主义观点,以瑞士人伊顿(Johannes Itten, 1888 — 1967)为代表,是包豪斯历史第二段时期的开始。他大力倡导中国“老庄”哲学和北宋山水画理论研究。但另一方面,荷兰人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 1883 — 1931)又用他的“风格派”(见后)观点代替表现主义,强调机械文明,攻击“不健康”的表现派,向学生散布议论,并含沙射影诋毁格罗皮乌斯本人,以致校方禁止学生上他的课;同时并有人威胁他的安全。1922年他离校去巴黎,伊顿也于翌年离校。包豪斯内讧带有政治色彩,因而引起当地保守势力疑虑,迫使于1924年关闭校门。这是包豪斯历史第二段,也是风云变幻的阶段的结束。

Bauhaus新校舍在1933年被纳粹政权压压迫下,宣布关闭办学只有14年(Wikimedia Commons)

德绍(Dessau)市长欢迎包豪斯迁校并提供临时校园。格罗皮乌斯则着手设计新校舍,1926年完成(图33)。这建筑群包括三部分,即设计学院、实习工厂与学生住宿区;前两部分由旱桥联系;桥面各房间是行政办公、教师休息及校长工作室。包豪斯校舍是当时范围大、体形新的建筑群。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 1888 — 1968,《空间、时间与建筑》著者)把包豪斯建筑群和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 — 1976)设计的芬兰帕米欧(Paimio)肺病疗养院(工期1929 — 1933),再加上柯布西耶1927年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建筑群方案(见后)称为三杰作;其不可及之处在于每建筑群由于视角变化,既提供空间结合时间的感受,又表达各建筑物相互有机联系,就如人体各部的不可分;再由建筑群扩展到外围环境,组成完整图景。三建筑群都着手于1927年前后,是新建筑成熟并为国际风格阶段预定调子。

帕米欧肺病疗养院和包豪斯校舍,被提名为世界遗产(Wikimedia Commons)

包豪斯迁地复课后,进入第三历史阶段,即最后阶段。课程开始改革划建筑学为独立专业。以前由美术家与手工艺者分授的科目改由一人担任,因为留校毕业生在教课时已具备这种能力。格罗皮乌斯虽然虚怀若谷,与人无争,似乎原则性不强而倾向方便实用,但已饱经校内流派之争与社会政治压力,在认为包豪斯已粗具规模这前提下,于1928年辞去校职,荐本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师梅耶(Hannes Meyer, 1889 — 1954)自代,去柏林开业。梅耶由于与市政意见不合,1930年离校去苏联工作(直到1936年)。密斯继任校长,1932年在纳粹政权下又被迫迁校柏林,终于1933年停办。

梅耶曾做过瑞士巴塞尔村,做城市规划(Wikimedia Commons)

包豪斯校史14年间培训了1200名学生,其中有很多留校作为杰出教师。学生来自各地。教师著作汇成“包豪斯丛书”14种。包豪斯教育宗旨和教学法已闻名世界。欧美一些建筑学专业也有部分地采用包豪斯方式。1937年包豪斯前教师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 1895 — 1946)到芝加哥筹设“新包豪斯”,1944年改组为“设计学院”,1949年并入伊利诺斯工学院。包豪斯1929年毕业生比勒(Max Bill, 1908 — 1994),画家、雕刻家、建筑家,是乌尔姆设计学院(Ulm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于1955年成立的创办人之一,继承包豪斯一些教学观点,并负责建筑设计课又兼管新校舍兴建工程。他强调科技在建筑上的重要性;由于与政治左翼有牵连,公费补助于1968年中断,使设计学院停办。

纳吉的摄影作品在当时没有Photoshop的时候,能够做出超现实作品,令当时人留下不少深刻印象。(Wikimedia Commons)

格罗皮乌斯主持包豪斯校务同时,1922年抽空参加芝加哥论坛报馆新厦建筑方案竞赛。这竞赛对新建筑具有世界性重要意义。但评比结果是胡德(Raymond Hood, 1881 — 1934)的高矗折中主义方案得头奖,而格罗皮乌斯方案则被讽为“老鼠夹子”。事实证明,格罗皮乌斯方案却显示些芝加哥学派精神,外貌呼应卡尔森百货楼梁柱方格嵌“芝加哥窗”。假如格罗皮乌斯方案中选,那就是国际风格新建筑不是在费城(下文将提到)而是早10年在芝加哥出现,对促进美国建筑思潮当有极大影响。格罗皮乌斯这时也致力于居住建筑大众化,主要是5层工人住宅,随后又有10层公寓方案。1925年著《国际建筑》(Internationale Architektur),作为“包豪斯丛书”第一种。他的写作几乎包括建筑专业每一方面:理论、实践、教育、合作以及评论。远在1910年,当在贝仑斯事务所做助手时,他就曾建议用预制构件解决低造价住房问题。

格罗皮乌斯的芝加哥论坛报馆新厦建筑方案(Wikimedia Commons)

在1927年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居住建筑展览会场有两座公寓用预制构件;1931年他又设计一种可以逐步适应人口增加而扩建的工人住宅;次年他做些材料试验,准备成批建造住房,目的不是预制整个住房,因为那会单调一律,而是通过拼配预制构件的活变以达到住房形体多样化,1934年他离纳粹德国去伦敦,与当地建筑师合作,设计住宅、学校。1937年被邀到美国哈佛大学教课,于翌年主持建筑学专业。但他丝毫不想把包豪斯那一套搬到美国。他指出,美国情况不同于欧洲;不应把欧洲新建筑运动看成是静止的死水,连包豪斯当年也在不停地变,经常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有人想要看到包豪斯或格罗皮乌斯风格泛滥四方,那是不可取的。意即美国要采用美国的方式。他说包豪斯不推行制度式教条,只不过想增加设计创作活力,若强调“包豪斯精神”就是失败,也正是包豪斯自身所尽力避免的。1945年他与一些哈佛门徒在波士顿组成“合作建筑事务所”TAC(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他虽然实际是主角,但他的强烈群众观点把事务所合伙人按字母顺序排列而不自居首位。

当时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不同的合颗人。(资料图片)

事务所设计过的工程有哈佛学生活动用房、美国驻雅典大使馆、纽约泛美航空公司PANAM大厦等。“泛美”高层建筑造型主要出自他的手笔,评者惋惜和他的水平不称。但他的建筑哲学思想有广泛影响。一哈佛门徒赞扬说,格罗皮乌斯是第一个通过建筑、设计、规划来解释并发扬工业革命意义,把工业社会潜势充实不断变化的需要,并指出个人自由与机械文明并无抵触的人。

PANAM 大厦与街景(Wikimedia Commons)

《新建筑与流派》
作者|童寯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本书内容获“中和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