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KODW】艺术与建筑融合的理念 不断挑战新科技的建筑师

撰文: 客户来稿
出版:更新:

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一直是香港社会中备受讨论的核心议题。来自香港的LAAB是个集合了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创客的多元创意团队。成立数年间,在港留下不少作品,当中包括不少的公共空间、室内与店舖设计的项目。他们在不同设计层面中,进行实践与经验累积,致力探索新科技,将互动技术融入建筑之中,为缺乏空间的问题,找出新方向。

短短成立两年,LAAB便获得“汇丰青年创业大奖”,能够短时间内得到肯定,自然有其过人之处。LAAB一个代表作是《Small Home Smart Home》,将一间300呎的蜗居改造,运用大量科技与机械来转换空间,精心度身定做不同的可移动、收藏的墙身和家品,将客户的梦想大厨房、大浴缸、厨房、健身空间等一一实现出来。

长远而言,解决土地问题还是要从政策着手,但设计可让每吋居住空间得以善用。
Otto Ng

全名LAAB Architects的创办人之一,同时为团队中的设计总监Otto Ng(吴镇麟)。他于香港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麻州理工学院修读硕士,在学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他也曾在英国、意大利等地工作生活,参与智能城巿的研发,并获邀于包括美国建筑企业家论坛、柏林全球创新领袖论坛、TED x Kowloon等讲座中分享创作理念。去年初,他在港大建筑学院兼任助理教授。Otto获纽约艺术总监会颁发青年奖,并获《Tatler杂志》选为“50 个改写香港未来的青年”之一 。

艺术和建筑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接触交流,所有作品都是为人而做,人的关注、取态和互动才会令作品完整。
Otto Ng

Otto曾负责不少香港公共空间的设计,从其作品中,不难发现他著重设计背后的理念,带有以社区为本的思维。尖沙咀海滨一带就拥有了三个作品,包括星光大道的“海边档”、梳士巴利道的“树景”、以及梳士巴利公园的“茅室”。当中海边档的设计,用上49枝机械装置,其灵感是来自港式小贩街边档“朝桁晚拆”的特色,骨骼的活动犹如海浪的潮起潮落。另外半透明磨砂玻璃的公共洗手间或是巴士站的树景,也是将建筑、自然与文化结合。不单是与公众互动的建筑,亦是一个装置艺术,成功让艺术带到社区,拉近艺术与人的距离。LAAB的作品看似天马行空,不少都是先从概念出发,再经电脑的计算,找出可行的方式。

(以上图片及影片提供:LAAB)

这个海滨项目是跨文化、跨专业、跨媒体的合作,赋予我们力量创造一些在香港,以至全球都史无前例的新尝试。
Otto Ng

出道数年,渐渐发展出个人风格,同时不失原有将艺术与建筑融合的理念,而当中的桥梁就是运用科技。最近的打卡圣地K11 MUSEA,部分亦是出自LAAB,商场内的大自然景观或是流线形的视觉美学,更是用上3D Scanning收集数据,计算出圆拱顶的可行性,都是LAAB的标志性设计。

疫后新时代,各种挑战涌现,亦带来机遇。想掌握最新设计及创新趋势,装备自己?KODW 设计“智”识周2020将首度以网上形式,于今年8月26至29日期间进行,由全球行业专家及先导者以“智用设计‧数造未来”为题,共商前景。参加者更可遥距与讲者互动。立即上网登记免费论坛:kodw.org

*相片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