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那些不被看见的设计师 作品背后的隐藏身影

撰文: 清君
出版:更新:

【受访者Leumas现正在开讲OpenTalk上活跃!立即看看他的Profile吧】

从永吉街走过对面马路,开始向陡峭的山上走,经过历史悠久的莲香楼,继续向上走。作为创意文化的地标,PMQ(元创方)屹立在上环荷李活道,走到位于鸭巴甸街的正门,开始预备这一次访问。

PMQ(元创方)屹立在上环荷李活道。(资料图片/陈子云摄)

杜翰炀(Leumas To)穿得朴素,提著袋子,里面装的是他的新书《THE NEXT STAGE──香港新生代平面设计师访谈》。在早已打点好的Humming Books书店里,探讨新生代的平面设计师这话题。

杜翰炀拿出《THE NEXT STAGE》,望一眼已知是不惜工本之作,“最外层做了透明胶片Jacket(书套),胶片底做了白色丝印。”光听制作规格,已经知道书籍设计师有多用心。“读者如果在书店见到这本书,会先见到白色,但有点儿透视;如果放上书架,书脊(颜色)就好抢眼。”

最外层做了透明胶片Jacket(书套),胶片底做了白色丝印。(赖家俊摄)

制作阵容“猛料”

这个设计匠心独运,也切中了杜翰炀心中所想:很多设计师不被看见、不被认识。所以书封那一层蒙眬的白,遮掩了书中十二位人物的作品,待你拨开云雾之时,就看到那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可是,你未必讲得出出自谁人手笔。

未读内容,先论外观。制作团队可真谓“猛料”,由早前凭借《香港北魏真书》获得出版双年奖的“出版大奖”的书籍设计师麦綮桁操刀;封面内页有十二位设计师的头像绘画,乃由大师利志达所绘,只听卡士已知强劲。

这个组合从何而来?原来杜翰炀自2012年搞展览开始,已经跟利志达结缘,邀请他画画。“我由细到大都有睇港漫,最崇拜的就是利志达。”两个人投缘,自然没有“托手肘”。

至于找麦綮桁(Mak),则是因为麦綮桁给他的印象很深刻。“他的IG(Instagram)做得很好,他将自己的作品放上去,很有特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他跟又一山人合作那本《啰啰唆唆》,还有陈濬人、徐巧诗的《香港北魏真书》。”

讲毕制作卡士,还是回到那些不被看见、不被认识的面孔吧。

“访谈这群设计师,其实源于自己,市面上我好像找不到一本适合我这个年代,嗯,我三十一岁,就找不到适合我这个年代的设计人想看的书。我做设计,到底要看什么呢?现在会滑IG、以前看Pageone。”杜翰炀说,现在很多谈及设计的专门书籍,很多都是台湾出版,而近年香港虽然多了相关书籍,但很多是专题相关,例如字体、霓虹灯等等,关于“设计师”本人,“设计”概念的少之又少。“大众认知到的、讲到名字的都是靳叔(靳埭强)、Alan Chan(陈幼坚) 、Tommy Li(李永铨),都是公认大师。”

数到近年的设计师,有几多人能够认识他们的名字?杜翰炀就循此心,决定出版一本访谈集,谈谈新生代设计师。

新生代的定义,最初杜翰炀跟出版社沟通时也有探讨:“新生代专指90后、00后够吗?80后会否太老?但是只包含90后,年资好像又太浅?于是我跟Benny Au(区德诚)聊天探讨。”

新生代的设计师,你认识几多个?(受访者提供/麦綮桁摄)

“区德诚认为设计师遇到最大的转变,是科技进步、网络兴起。以前设计师需要人手砌稿,但到电脑出现,人人都用Mac机,用制图软件处理。你有没有听过,以前买苹果电脑要供款?哈哈。”

电脑科技进步,让设计行业产生变化,杜翰炀说以前年代,很多设计师都是师徒制。“例如Hung Lam(林伟雄)出自靳叔;Javin Mo(毛灼然)就(出身自)Tommy Li啦,但现在很多设计师都不跟师傅,这就是网络的威力。”

两代设计人从何算起

新生代和旧年代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七十年代中至后毕业的时候,碰巧电脑兴起,他们都见证著电脑出现,现时香港、日本对‘年轻设计师’的观念,都是35至40岁以下,你想像一下,40岁以下都仍然年轻,可见设计是一个漫长过程,不是一两年就能速成的。”

“另一样,是入行门槛低了。现在的后生读完书就已经懂得剪片,甚至连电脑程式编码等都懂得,越年轻的人学习科技越快上手,你看三、四岁已经懂得玩iPad了。而这群人与未有电脑就在做设计的人最大的分别,区德诚说以前设计师用眼看东西的能力比较高,所有东西用人手排,所有事情都不能出错。”

“我们现在,只需‘Crtl+z’(返回键)再做过可以了。甚至,发布了一张网络图片,两小时后,有错要改?立即改回一张更正版就行了。网络时代仔细程度低了,但另一个好处是表达方式变得多元,例如以前设计师做得多的是海报,现在譬如我要做一个海洋生物专题,我可以选择做一张info-graphic、十张info-graphic、做网页、做单张,有很多形式可以表现。”

网络年代和没有网络的年代,可以相差很远。那么杜翰炀访问的十二位受访者,杜翰炀希望透过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呢?

“首先,当然希望不同读者有不同得著,但对在职设计师或设计系毕业生,希望他们知道这十二位设计师背后都有不同故事:背景、如何成为设计师、做什么作品等等……甚至他们对设计诠释都各有不同。”

十二位设计师背后都有不同故事:背景、如何成为设计师、做什么作品等等……甚至他们对设计诠释都各有不同。(赖家俊摄)

“平面设计没有既定公式,以前年代,行师徒制,你跟大师学艺到某个年度,要不就发现做不来,毅然转行;要不然就趋近成功,自己创业。现时这个行业有很多条出路,然而现在的设计师不会像以前的大师一样,会发达、变富豪或者很高地位。”

虽然经济、名利未必像以前一样,但杜翰炀指出,现在正是让创意发挥的时候,人人都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不要赶潮流:“那阵子兴字体就做字体、这阵子兴霓虹就做霓虹。甚至乎,像我自己,我没修读过平面设计,但是我兜兜转转,也在走这条路。”

杜翰炀自身是平面设计师,又访谈了十二位同行,这次书本制作又需要与书籍设计师沟通协作。须知道,“设计”不是一门被了解的行业,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跟设计师沟通得好一点?

三个字总结:不干预。

“我做这本书,我是一个客户。我找了阿Mak(麦綮桁),就觉得他适合做这本书,那我总不能走去指指点点,例如字体大小要怎样做。例如拍摄结婚相,新人都不会走去教摄影师怎样拍,用什么角度这样。不过可以找参考材料。”

与设计师沟通协作,最重要事前说清楚,过程中尽量不干预。(受访者提供/麦綮桁摄)

“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事前协作沟通,例如你有branding color不能改的、你的logo不能反白或改颜色这样,都要事前讲定。最紧要的,是件事要做好,那件作品,代表了设计师、代表了客户、代表了公司,如果做出来不理想,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随著“设计”两个字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多提及、越来越受重视,大家清楚明了“设计”是什么一回事吗?或者穷一生,都未必找到答案。但是,希望藉这个访谈,让大家更认识一点。

或者穷一生,都未必找到设计是什么的答案。(赖家俊摄)

采访者:清君

摄影:赖家俊

场地提供:Humming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