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权益】由War on Rape至Farm to Table 中大副校耕耘40年
编按:中大副校长张妙清专注妇女权益的工作多年,除此之外她还推广精神健康,后来启发了她的“社创思维”,她将“社创思维”带进校园,培养全民创业思维,如今的SoCUBE和InnoPort等都是凝聚中大创新创业力量的起步点。
“其实我不仅推动妇权,我还做好多推广精神健康的工作。我在新生会做了几十年义工。那时都还未有所谓社企的说法,但我已经投身其中。”个子娇小、蓄Bob头短发的张妙清(Fanny)教授甫坐下,就向我们“抗议”,说好多人访问她,都只着墨她早年组织妇女发展的社区工作。她笑言,准备好跟我们慢慢“详谈”她的“课外活动”。
美国回流 发起War on Rape
Fanny是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研究), 70年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当年一毕业就回来,不想在那裹当二等公民。”外国回流、拥有漂亮学历,还是香港当时难得一见的临床心理学家,无论是学界抑或医疗界,都希望罗致旗下。最后,她选择加入联合医院精神科。两年的诊症经验,除了接触病人,同时让她发现背后潜藏的种种社会问题。
其中最让Fanny看不过眼的是,当时的妇女遭受性侵,却求助无门。“(被强奸妇女)完全没有支援,她们甚至被社会污名化及怪责,又不敢告诉家人。假如报警,第一时间到场的不是警察,而是新闻记者。他们翌日就会将受害人相片及地址放上头条,完全没有规范,那是1976年。”她补充指,那时妇女因奸成孕,甚至不能合法堕胎!
眼见妇权极度落后,Fanny在工余时间,毅然跟外国妇女组织合作,发起名为“War on Rape”的倡议运动。但改甚么中文名好呢?碍于“强奸”在当时仍是让人不敢启齿的事,考虑到华人的观感,她们于是起名为“保护妇女运动”。
助警设指引 成立求助热线
她跟一众外籍妇女到处做教育及游说工作,包括协助制订为受害人验伤、医疗和心理支援、搜证程序,及修改法例等。“当时警察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经常邀请我们做公众教育。他们都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例如收到报案时要如何处理强奸案。”她指出,当时女警人数不多,“不是每个警员都能体谅(受害人)和有认知,因此我们制订相关指引,帮他们做培训。”
当然,单是善后并不足够,“最重要有一个妇女中心。”Fanny提起那信息难以流通的年代。“那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照顾妇女的需要,主流认为妇女问题应由家庭解决,因此她们遇上法律、家庭、医疗问题,第一步都不知可以去哪求助。”
Fanny于是联合多个组织力量,利用社区已有的资源,发动改变。一班有心人于1981年成立香港妇女中心协会,并得到叶锡恩市政局议员借出地方,设立全港第一条妇女求助热线,一班专业义工轮流提供法律、健康、辅导的电话服务及转介。
中心除了支援弱势妇女需要,亦让一班生活富裕的义工带来满足感。“当时有义工开玩笑指,来中心做义工都empower了自己,让她学会了坐地铁过海。”组织发展渐渐成熟,1985年更在长沙湾有了第一个会址,现在全港已增至5个会址。
Farm to Table 助复康者过新生
透过临床工作窥见社会问题,让她总是“不安于份”,“我会思考背后问题,然后通过不同渠道找资源,解决问题,不会因循守旧。”她如此形容自己,“那时我经常上电视,因为肯讲这个敏感议题且是专业女性的很少。”
Fanny做了两年心理临床工作之后,被“挖角”转到中大从事教学。期间公职邀请纷至沓来, 1996至1999年更获委任首届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向中大告假3年。此外,她早期已加入新生精神康复会,在推广身心灵健康及复康者支援工作方面,做了数十年义工,期间当了9年主席,主力推动新生会转型。
原来早在“社企”这字眼流行之前,新生会已经是先行者。“只不过当时没有这种说法。”她说,70年代,新生会在青山医院旁边租地建农场,许多义工为康复者提供农务的工作训练,协助他们重投社会。
“以前还有养猪、鸽,现在没有了,变成有机农场。”1994年新生会还在屯门建生邨开设菜档,其后发展餐饮、零售、生态旅游等多元社企项目。中大都有一间新生会旗下的Café 330,食物及环境都不错, 同时推广身心灵健康概念。“多得一班专业的团队。”
将社创思维带回中大
有了如此丰富的社创经验,对Fanny在中大推动创业文化,尤其说服同事,增加不少助力。虽然她谦称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
她表示,大学在5、6年前已经提出,要培养全民创业思维(Entrepreneurial Mindset),不单止商科或工程系学生,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学。她召集8个学院同事商讨,惟有部分同事直言谈创业感觉“市侩”。“我于是问该同事有没有听过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anny如是将“社创思维”的概念带进校园,希望率先启发老师,继而鼓励跨学科的学生一起做。刚成立的SoCUBE社创平台应运而生,“平台将资讯集合、资源聚焦,透过前人的经验分享,培养师生这种创业意识,有意识才有行动。”
她直言,好多学者“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只顾闭门做研究,“但我自己做好多‘课外活动’,这也启发到我做研究。”不过她强调,不是每个教授都需要这样做,“总有人需要埋首做基础研究,建立理论。”
InnoPort落成 整合创新生态
鼓励学者投入社创也有实际推动力,事关影响教员仕途的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RAE),将会效法英国,加入“研究影响力”(Research Impact)的新指标,占总体15%评分。因此老师亦需要提供实证,证明其研究的社会影响力(Societal Impact)。不过Fanny坦言,这来自大学资助委员会的新要求来得太急,老师还需要时间适应。
SoCUBE只是中大社创生态圈其中一环,2017年校方设立全港首个创业创新副修课程(EPIN),接受所有学科学生报读;2020年创新大楼InnoPort落成,加上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HKSEC)、博群计划(I·CARE)等,Fanny希望可以透过新地标,凝聚中大的创新创业力量,“增加各部门的synergy,不要各有各做。”
【编按:文章题为由01撑场编辑所拟,原题为:“由War on Rape至Farm to Table 张妙清漫谈山城山下40年”】
作者简介:学人搞社创
“学人搞社创”专栏由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ORKTS)旗下社创平台SoCUBE所策划,定期推介中大内外和国际社创案例、以及各种新趋势!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络。
作者网站:http://socube.cuhk.edu.hk/zh/
撰文:Kary Wong @ ORKTS_CUHK
英译:Cathy Wong @ ORKTS_C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