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人格】不稳情绪主导生活 成人格障碍前足以影响生活前途

撰文: 开卷有益
出版:更新:

编按:你的身边有没有朋友情绪起伏突然非常大,但一问之下,原来是没有原因的呢?面对着这些B型人格的人士,你可能对他们感到不解,但其实他们连自己也搞不懂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想跟他们好好相处,就要先了解一下B型人格的特征。

失控的情绪

B型人格最核心的特质,就是“情绪”具有相当高的不稳定性,甚至会彻底失控,不受外在环境所影响。

这与常态相反。对大多数人而言,“情绪”是稳定的,除非受到环境或其他因素(例如内分泌)影响,否则不会无缘无故改变。例如:你最近情场得意、有升迁机会、家人和乐、朋友都挺你,那么你的心情自然愉快;如果最近感情破裂、升迁无望、闹家庭革命、朋友跟你绝交,那么心情的沮丧不在话下。总之,情绪是好是坏,都必然有其原因。

对于B型人格者而言,上述的过程刚好相反:心情好的时候,笑口常开,做事勤快,也善于做人,结果情场得意、冒出个升迁机会、家庭和乐、朋友相处融洽;心情不好的时候,整天板着一张脸,遇到一点小事就发飙,拖延怠惰、无视他人存在,无论职场、情场、家庭或朋友关系都跌到谷底。此时,“情绪好坏”是不必有原因的,更荒谬的是,心情好坏才是决定人生际遇与前途发展的重要因素。

B型人格的“情绪好坏”是不必有原因的,更荒谬的是,心情好坏才是决定人生际遇与前途发展的重要因素。(《Dr.伦太郎》截图)

当然,在大多数人身上,“情绪”跟“环境”也可以互为因果,彼此互相影响。例如先前无故发生一点口角,因此情绪低落;而低落的情绪又反过来改变认知,认为这段关系没希望了,吵得更凶,心情更恶劣。这是“情绪”跟“环境”彼此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B型人格者的情况并不这么单纯:他们的情绪往往说变就变,没有道理,没有原因,就此拖垮了整个环境,无论是职场、情场、家庭或朋友关系。看在旁人眼里,那转变根本就是莫名其妙,但B型人格者并不会有所觉察,只会依当下心情继续做事:倘若心情不好,那么眼中所见的一切,没一件事情是顺眼的,又烦又躁,既失望又生气,简直想放弃所有的努力;然而,当好心情来临时,一切霎时改变:原本无解的问题,统统显得如此容易,先前的烦恼仿佛全是庸人自扰。

B型人格心情变好时,一切便能霎时改变,先前的烦恼仿佛全是庸人自扰。(《凪的新生活》截图)

如果说,人生是一艘船,理性是舵,情绪是罗盘,心情的好坏引领着人类航向让自己过得更快乐的地方。那么,B型人格的情绪罗盘一定是坏了,要不是受到海底大量磁铁矿的干扰,就是遇到了外星人。它转它自己的,不管经度,不管纬度,不管航道,不合逻辑。此时,尽管B型人格者再怎么努力掌握住理性的舵,也是没有用的。这艘船是否能平安航行下去,真的只能靠运气。

运气好的时候就像喜剧片,什么荒唐的事情都能发生。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当大家因为听到坏消息而士气低落、颓废丧志的时候,B型人格的情绪却莫名其妙满档,并用华丽的文采、滔滔不绝的雄辩来激励大家,鼓舞士气,大家半信半疑地姑且一试,发现竟然还有一线生机,最后峰回路转,反败为胜;然而,此时B型人格者的情绪却用完了,他震惊于自己为何如此乐观,更一时无法接受自己是改变局势的大英雄,当大家带着感恩的心情的簇拥过来时,他反而落荒而逃,心中充满疑虑与羞愧,只想找个地洞钻下去。

运气不好的时候,B型人格者就像只唱衰的乌鸦,明明局势大好,他偏偏悲观以对;他的心情有如黑洞,再多捷报传来,这个黑洞都没有被填平的迹象,只能不断消耗同伴们的信心。

运气不好的时候,B型人格心中的黑洞谁也不能填平。(《有喜欢的人》截图)

如果真的要分析B型人格者的情绪走势,某种程度倒是可以引用华尔街股市来做为比喻。B型人格者的心情就像股价指数,而环境因素就像经济表现。正如华尔街的一句俗谚所说的:“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满希望时毁灭。”股价指数永远跑在经济表现之前,当环境因素有可能改善时,股价指数已经上涨了;等到经济表现确定变好时,股价却又已经来到高档,差不多要崩盘了。B型人格者的敏感度太高,对于细微的环境变化往往反应过度,但自己却未必能觉察。当局势有好转迹象,B型人格者的情绪早在第一时间就大幅上扬,但环境尚未出现实质变化;等大家都充满希望时,B型人格者反而崩溃了。光是时间落差,就足以让B型人格者的情绪显得突兀而反常。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式谣言、假讯息、无法验证的臆测等诸多不确定性,被B型人格者的过度敏感放大后,更难以理解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心情。

这个特质为四种子人格所共享,但表现方式不太一样。在反社会型人格者身上的表现是相当深沉的,个案往往缺乏表情,显得冷静而沉着,但这个“缺乏表情”正好暴露了个案企图压抑的强烈情绪。在边缘型人格者身上则刚好相反,不但情绪波动特别大,而且转折非常快,难以预测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戏剧型人格者会明显夸大情绪,有时还会带有一点表演性质;跟边缘型人格者不同的是,你能看得出来那一丝刻意夸大的企图。自恋型人格者的情绪往往在极度自大与极度自卑之间摆荡,呈现出来的就是自我满足、自我怀疑、怀疑别人贬低自己、对自己不满、愤怒、被害感等情绪漩涡,在里头一直转圈圈,周而复始。

B型人格者的情绪走势就如华尔街股市。(energepic.com/Pexel)

眼尖的读者可能会很好奇:双极性情感疾患的症状不也是“情绪失去控制”?B型人格跟双极性情感疾患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事实上,这两者在临床上确实并不容易区分,甚至有研究显示:B型人格中的边缘型人格患者容易并发“轻躁症(第二型双极性情感疾患,Bipolar II disorder)”,但是,这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异。

首先,双极性情感疾患患者在发病前,尽管可能会有些先驱性症状,但理论上,会先历经正常的阶段,发病后才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症状。在治疗上,会以控制病情(甚至治愈)为目的,确实也有部分双极性情感疾患患者终生仅发病一次而已。此外,目前已经发现有效的双极性情感疾患药物,所以积极治疗是有必要的,过了急性期之后,则需要由专科医师视实际状况研判,应给予多久的预防性用药;而合并心理治疗也会减低复发的机率。

B型人格是人格的一种,未必是病。情绪固然会失控,也可能因此严重影响生活,甚至断送前程、丧失友谊,或导致家庭失和,但还不至于做出像双极性情感疾患症患者会出现的夸张行为,例如明明是去买早餐,却买了预售屋,或无端到马路中央指挥交通;就算严重到“B型人格违常”(已经是疾病程度),行为也可能很脱序,但还是不会像双极性情感疾患般丧失理性。然而B型人格延续的时间相当长,从青春期末期人格逐渐成型后就很难改变,通常会延续一辈子,正如古谚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能寄望以长期服药来控制(实际上,也没有B型人格疾患的特效药)。治疗的目的以增进当事人的觉察能力与自我控制,让B型人格者能跟社会和平共存,甚至是发挥人格优点为原则(详见后述)。

B型人格者经治疗后能跟社会和平共存,甚至是发挥人格优点。(《Dr.伦太郎》截图)

这边就举一位有自恋型人格的男性,对于管不住自己情绪的想法作结吧:

我真不知道自己的脑袋怎么了。心情好的时候,我会信心满满,很敢跟别人相约,也乐于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接下一堆演说的邀请;但过不了多久—有时候甚至只是睡个午觉,那种自信心就不翼而飞了。我忽然焦躁不安,非常怀疑自己能否做到先前的承诺?看到接下来的演说邀约,我就一个头两个大,根本不知道要讲什么,偏偏又记得很清楚:那是我亲自答应人家的。我觉得体内好像住着一个超人,他现身的时候,一切都好办;麻烦的地方在于他到处答应人家,但需要他的时候,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只留下一个懦弱的自己去招架大家的目光。这点让我感到极度困扰。

B型人格者管不住自己情绪,让他们感到极度困扰。(《凪的新生活》截图)

真实与虚幻只在一线之隔

对于一般人而言,关系与感情建立不易,然而一旦建立,就会出现恒常性,不会说消失就消失。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两者泾渭分明,虽然可以化解,但绝对需要假以时日,并且经过多次的谅解、宽恕,或是反向的失望、原谅、绝望的历程。爱与恨如此,是与非、对与错,又何尝不是如此?所有的关系、爱憎、感情,都是一步一步慢慢累积的,不会一蹴可几,但也不会突然之间销声匿迹。

B型人格者可不是这样,对他们而言,说爱就是爱,说不爱了就是不爱,说不爱之后要是改变了心意又爱,马上就能继续爱,一点也不受到影响,几乎没有一般人的惯性思维。

因此,每当新闻报导中出现诸如“男子先拿出扁钻捅老婆一刀,然后在警局失声痛哭,对老婆表示‘我爱妳,请妳不要离开我,妳离开我的话,我要去死’;而身为受害者的老婆先是全然原谅对方,然后又诅咒老公是恶魔,应该受到公众唾弃。等到检察官起诉时,又反过来为老公说话,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与父亲”的戏码时,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不明白当事人的脑袋是怎么想的。

事实上,B型人格者的世界就真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不会改变的。爱既是恨,也不是恨;缘尽时,亲如弟兄者亦如陌路。世事无常,时而为宽恕与涕泗俱下的大和解,时而为咬牙切齿与欲灭满门的深仇大恨,导火线可能只是擦身的一眼,亦或酒过三巡的不当玩笑,这些对于B型人格者来说都是司空见惯。与佛法唯一不同的是:B型人格者明知虚相幻化无穷,却还是将七情六欲搅和其中。

B型人格者明知虚相幻化无穷,却还是将七情六欲搅和其中。(《凪的新生活》截图)

B型人格者可能在某天密告你,但几天后,又毫无罪恶感地跟你见面,称兄道弟。他未必是装的,更不是什么“城府极深”,他可能真的完全没想过要害你。至于他为什么密告你?理由可能只是“刚好看到网站上有检举信箱,好玩按按看”。不要怀疑,把你搞得鸡飞狗跳的大整肃,可能就只是基于一个这么荒谬的原因,至于后续的懊悔、愧疚,以及恼羞成怒、先声夺人的指责,甚或恩将仇报,都只是事后为了合理化自身行为才编造出来的。当你咬牙切齿地寻找“答案”,B型人格者只好编出一个个让你更信服的故事,但真相永远不明。你可以说他们幼稚,或是像猴子一样,就算毫无情绪与利益纠结,仍能轻易按下那颗引发终极核战的按钮。这就是为什么B型人格者一旦干出大事,常常让人相当震惊的缘故。

B型人格者身上那条真实与虚幻的界线相当薄弱,是与非,爱与恨,真与假,做与没做,往往是重叠的状态。当旁人没进一步追问的时候,他们就好比薛丁格的那只猫,关在箱子里,半死半生,既生又死。B型人格者的思想、动机与行为往往也是如此。那些吸金诈骗者还没卷款潜逃前,他对旁人、粉丝的爱,每一分都是真切的;也正因为真切,所以才特别动人心弦,难以察觉异状。事实上,在他们决定走上歪路的那一刻之前,往往是被自己无私的爱所充满,毫无犯罪意识,直到临界点终于到来—因为东窗事发,他们终于清楚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狠把坏事干到底。

B型人格决定走上歪路时毫无犯罪意识,直到临界点终于到来才知道,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狠把坏事干到底。(《侦探中的侦探》截图)

一位B型人格者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大小,决定了他会是一颗怎样的不定时炸弹。愈是位高权重或家喻户晓,他的影响力就会愈深愈远;有些时候甚至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价值。他会不断累积社会托付给自己的能量,并一次在爆炸性事件中彻底返还。

在四种子人格当中,最容易吸取群众目光与资源的,自然首推戏剧型人格。这型人格者本来就以别人的注意力维生,愈能吸引注意力,他们就会愿意做愈多演出;至于演出精不精采?吸不吸睛?则要看他的聪明才智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丰富、智慧较高者,若能碰上不错的机运,自然就会有不错的表现;但他的“演出”能否长长久久,足以安度一生,并留下美名传颂后世,则要看个人的智慧与自制能力。倘若拥有的社会资源太多,远超过他能驾驭的极限,就会开始让自我膨胀,使得演出愈愈来愈困难,到最后,终会迎来“爆炸性谢幕”的一天。

与戏剧型人格者相似的是边缘型人格者,他们也会出现表演性、作秀性的行为,但“演技”显然不如戏剧型人格;而且他们又很喜欢分化自己的观众,让观众彼此激化,所以常会歹戏拖棚,又是吞药,又是割腕的,除了害一堆人气急败坏、彼此冲突,还搞得鸡飞狗跳,甚至火爆收场。就社会影响力而言,边缘型人格者的影响当然没有戏剧型人格者来得大,但若是以棘手的程度而言,那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反社会型人格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利用虚实之间的差异来迷惑其他人的心志。比如先是很认真地给出一连串承诺,再淡然地全部否认,等对方快崩溃的时候,才依对方的渴望抛出一些甜头,不断玩弄对方心中仅存的一丝希望。

B型人格在“演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些是真是假。(《Dr.伦太郎》截图)

这一切为的是什么?不为什么。或者说,吸引他人目光只为了风光自己,挑拨离间只为了认真分化,玩弄别人只为了专心玩弄。如果我们不要为了寻找背后的“真实”而抛弃眼前的“现象”,那么对于B型人格者而言,每一句话都可以当真—当然,也可能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是真是假,说不定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答案。

《原来这就是B型人格》的书封。(究竟出版社)

以上内容摘自《原来这就是B型人格:那些自恋、善变、边缘、反社会的人在想什么?》

作者:陈俊钦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