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文化馆】工商业区内的避世桃源乡 文青必到打卡热点

撰文: 开卷有益
出版:更新:

编按﹕饶宗颐文化馆现为位于接近社区的文化地标,有过百年历史,前身曾为检疫站、监狱、医院和精神病疗养院等,于不同年代担当特别角色。随着活化项目,它作为历史载体及文化平台回应社会需要,近年更成打卡热点和婚照景点!

【本文题目由编辑所拟,文章原标题为:“三生三世 饶宗颐文化馆一砖一瓦传承文化”】

大隐隐于荔枝角山林内的饶宗颐文化馆(Jao Tsung-I Academy,JTIA),毗连天然的蝴蝶谷,平时蝴蝶、蜻蜓,还有青蛙都在这里繁殖,它也是我每次想远离烦嚣的不二之选。

这座有超过一百三十年历史的古建筑原本与外界隔绝,先后成为海关分厂、华工屯舍、检疫站、监狱、传染病医院和精神病疗养院等等,角色迥异,却同样反映着香港的变迁。

古朴的百年瓦顶和老红砖,仿佛自己会说故事。

这次来访,饶宗颐文化馆副总经理李高凯盈,就向我娓娓道来了一个有关文化馆保育的爱情故事。

“对于他们,文化馆实在有很大的情感价值(Sentimental value)。”李太笑说。Echo是饶宗颐文化馆的员工,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巧遇了在场担任保育工作的Anyway。

两位同样热爱旅游的背包客(Backpacker),不时分享彼此的旅游见闻,相约一起旅行,最后更在旅途上成为恋人。

他们在二○一三年八月带着婚纱和相机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蜜月之旅”,环游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奥地利、捷克及俄罗斯,在旅途上自拍别具意义的婚纱照。虽然他们结伴走过很多迷人的风景,包括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西伯利亚铁路、印度、伊朗、土耳其、柬埔寨、格鲁吉亚等等,但在他们心目中,饶宗颐文化馆是见证着他们相遇相恋的地方,所以他们在蜜月之旅后回到文化馆,在百年历史建筑的红砖绿荫,以及亲友的见证下举行简单而温馨的婚礼,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

饶馆情缘

“两位新人都是简约人士,希望婚礼不在于豪华,而是随心而有意义的,他们觉得文化馆安静、自然,也蕴藏着香港的文化,非常配合他们的主张。”李太说,新人漂亮的婚照曝光后,陆续有人租用古色古香的文化馆作为婚礼场地,变成文化宣言。

饶宗颐文化馆作为婚礼场地,变成文化宣言。(Alvin Mahmudov/Unsplash)

谈“地方营造”,以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之名命名的饶宗颐文化馆,显然是香港一个以“文化传承”作保育的地标性示范,也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首批活化项目。李太带我游走文化馆,边走边说着文化馆的前世今生,这里的故事,也就是香港的历史。

早在二○○八年,大家都记得皇后码头清拆事件,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面对大家的诉求,希望保留大家有感情的一些历史建筑物,所以就选择了一系列建筑物成为伙伴计划。文化馆透过举办多元化的活动,也就是让参观者体验独特的香港文化。

荔枝角本身为工商业区,与文化馆的园林式设计加鸟语花香的古镇风味,气质可谓南辕北辙。

“为何我们选择这个地方呢?其实这个地方超过一百三十年历史,是当时隶属清政府,作为收税的地方,是一个关界。马湾有一条地界,我们亦有一个地标,类似地界般形成一条边界,作为收税的地方。”远在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粤海关设立九龙关分关就在这地。李太兴奋地介绍,九龙关地界原碑石现仍立于文化馆东边的山坡上,因为地势有点崎岖,文化馆复制了这碑放于故事馆供大家欣赏。“没有移动过位置的关界原碑,全香港只剩下这一块,弥足珍贵。”李太继续说文化馆的多元历史。

猪仔馆、监狱、文化平台

这里后来就租了给英国作为“猪仔馆”(昔日内地有不少人被自愿或非自愿的“卖猪仔”,途经香港出口前真的像牲畜一样在猪仔馆被检疫)。之后,中环的大馆因为人满于患,所以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监狱;再后来,变成了医院,因为当时香港需要一间医院。到经济起飞的时候,大家都变得比较精神紧张,所以这里又变成了一间精神病院,之后成为一间精神康复中心。“到今时今日,我相信香港市民需要多一些文化氛围,所以就变成了一个文化平台,开放给不同朋友去运用,以推广文化,这是文化馆背后一个主要的意念。”李高凯盈解释。

说那么多历史,与文化馆的地方营造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文化馆现在集餐厅、咖啡室、茶室、展览馆、演艺厅、户外园林等于一身,当下富人文与自然风貌、保育初衷、汇聚的人、未来会怎样走下去,全部都跟它的“前世”有关,是一点一滴的沉淀发酵而成,而“文化承传”正是这地方营造下来的核心。

“因为这个地方,随着香港发展不断改变它的用途。我们只是考虑要复修到哪个时期?亦想了很久,要决定当时的建筑物如何复修、采取哪个形式?我们最终因为资料搜集,和因应现有的建筑物保留了最多当时的情景,最终选择了医院时期。所以大家会发现,在山上有一幢幢白色小屋。如果可以保留砖墙的地方,我们都会尽量保留,所以下区有一些很漂亮的红砖屋,是香港很少有的。”

保育工程 二千树只斩了四棵

因为文化馆原址是砖屋,不是用石屎建,所以一砖一瓦,都希望可以保留像以前一样,简约中国风概念贯穿整个文化村。“如果有些砖的外表不漂亮,我们就会抽它出来再倒转,以较完好的一面示人。除非破烂得严重,否则都尽量保留。所以在维修方面,比现代的建筑物,是吃力很多。”

说的是逾百年的老建筑,硬件未必都能与时并进,必须以软件去迁就硬件,举例有些展馆还有火炉存留,以往屋宇的结构及设计并没有预计安装冷气,现在开动冷气会凝聚室内水滴,所以要加装风扇及抽风机,也要经常处理轻微的漏水问题。

文化馆更锐意保育群树环抱的环境,打造了一个成了四季打卡位的荷花池,小心保护二千多棵树木,从树根到树身,整个保育工程只斩了四棵树,树艺师到访时特别提到馆内一棵三十多年的鸡蛋花非常稀有。“去年台风‘山竹’肆虐,文化馆也只倒了两棵树,可见树木扎根之深厚与保育的成效。”

文化馆锐意保育群树环抱的环境。(资料图片)

李太透露,当初文化馆的保育意念是希望打造一条文化村,“有展览、活动的地方,以及酒店,用一个感受到文化的方法去吃喝玩乐。”

文化馆在山顶上建有一家有八十九个房间的酒店“翠雅山房”,给外国和香港的朋友居住,以进行深度文化游。“或者外国的艺术家可以留在这里居住,即是Artist in residence(驻村艺术家),在这里开设展览或一些有关文化的讲座,大家也可以透过QR code听听历史解说。”此外,公众也可以在茶馆喝茶、品茶、参加茶班,租给团体举办退修营或集思会;在咖啡店学冲咖啡。

饶宗颐文化馆及文化旅馆──翠雅山房。(资料图片)

没有人,文化流转不了,地方也不能成功营造。

文化馆的场地,如演讲厅、演艺厅、可容纳约一百人的表演场地,可以举办昆曲演绎、爵士音乐会等中西交流的音乐会,还有一个互动性很强的汉字博物馆,推广文化。“我们亦有举办过由街坊演出的话剧,还有市集、工作坊等,希望以不同内容的活动,吸引不同人士参与。”正因它是古建筑,文化馆特意加建了两座升降机打造无障碍通道,连接下区、中区至上区,吸引团体或伤健人士前来。

吸引游客之外,文化馆更希望附近的居民来享受这个空间,一边阅读一边喝茶或咖啡。“三月满山都开满港产的宫粉羊蹄甲,很多朋友说很像日本的樱花,不少访客专程来赏花。”

这亦是我们的理念之一,成为文化绿洲,但这同时又不离社区太远。我们只是离地铁站几分钟,令大家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之中,上来歇息一下。

不是炎夏的季节,文化馆更在每个月的一个星期日,有一个“潮蒲饶馆”的项目。希望一家大小或者年轻人可以上来在饶馆“蒲”,行行市集和听歌,造造手作。

+1

李太强调,文化传承是文化馆保育的目的。“当时林太(林郑月娥)提议,既然饶宗颐是我们的荣誉会长,不如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地方,以表达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我们当然很乐意接受这个提议,饶教授亦不介意,他亦很喜欢这个地方,在生前常常来探我们。所以我们除了做其他文化推广外,当然要有一个饶公的博物馆。”

饶宗颐很慷慨地送了他的一些墨宝和作品给文化馆,故文化馆亦设了一个博物馆去介绍饶公,他本身就是香港文化的活展馆。

饶宗颐文化馆在二○一四年拿过建筑师协会颁发的“活化再利用”奖项;另外,二○一五年就拿了日本的“Best Design 100 Award”,获得真正“把文化活现”的国际认可。“为何我们会获奖呢?是因为我们成功进行了‘三保’(历史、文化、环境),注重本身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用心作最少的改动,同时赋予它一个很合时、就地的用途,而‘文化承传’正是这地方营造的初心。”

现在,饶宗颐文化馆建筑群已活化为一个地标性的文化平台,回应现时社会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地方营造上,我们成功摸索了一条路出来,但推广文化及保育同样吃力,而且很花经费的事,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行过了,但日后还是要更加努力行前面的路。”李太在和风和艳阳下如此总结说。

《地方营造──重塑街道肌理的过去与未来》,郑天仪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内容节录自《地方营造──重塑街道肌理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郑天仪

书籍编辑:周怡玲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