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沟通】良好沟通基于互相理解 承认别人经验以完善自己

撰文: 开卷有益
出版:更新:

编按:人类是否不能互相理解?这命题衍生出高达(机动战士)“新人类”的设定,透过对话沟通是否真的表达到内心真正想法?且看以下文章分享。

我们须要醒觉,每个人自有他的出身。换句话说,我们要明白自己所持的观点,是被过去的独特经验形塑出来的。我们与每一个人的每一段对话,背后都带著一段历史。这些历史背景,往往影响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事实上,每个人都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没有人能有所谓的“全方位角度”,亦没有一个人没自己的出身,更没有人的思想是完全中立的。我们活著,总会受到各式各样的环境因素影响。我们不是一副客观的计算机,而是投入于生活之中,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可能对事情没有预设或先入为主的看法。当我们与人相交时,我们并非由零开始。事实上,没有过去作为引导的框架,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别人的经验。

“跳高女神”杨文蔚曾经于㓥房居住,社会每个人出身和背景都有不同,这是我们先需要理解的事实。(资料图片)

独裁思想者常常声称,他们站在一个完全客观和中立的立场表达意见,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处于特定的时空、文化和语境下,受著社会、历史的限制,我们不用为自己的局限感到为难,但也不应忽略这些局限的影响,佯装自己可以完全摆脱它们。我们可以退一步,看看自己的假设,却不能完全摆脱它们;它们总会无声无色地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

我们都处于特定的时空、文化和语境下,受著社会、历史的限制。(资料图片)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常听见人说:“我只是说出事情的本相而已!”虽然我欣赏他们的坦诚,但他们似乎忘记自己跟其他每个人一样,都是以本身独有的一套思维眼睛去理解周遭的世界。论断主义者往往忘记这一点,以为自己来自另一个世界,没有那些想当然的假设。其实,没有人能完全把握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应该打开心窗,谦卑自己,细心聆听别人的意见和观点。我们固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建构自己的信念,然而,我们也应该对新思维持开放的态度。

我们需要谦卑地去聆听别人的话语。(Gettyimage/VCG)

承认别人的经验

我们要放下“我未曾经历过,所以那一定不是真的”的观念。这种态度,错误地把我们有限的个人经验,提升为检测所有经验的最终标准。我们须要常常提醒自己,别人有些真实经验是我不清楚的。虽然过往的经验让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解世界的框架,但那可不是一个永恒不变、放诸四海皆准的定律,我们可以用它帮助我们理解新事物,但把它无限扩张的话,也可能使我们对新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

有时,我不大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直到后来自己有了相关的经验,才茅塞顿开。过去我不了解,现在却明白了;过去我以为他们很古怪,现在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想不少人都有这种经验。

过去不了解别人的想法,但有一刻突然茅塞顿开。(Gettyimage/VCG)

想想对话的真正目的

谈话时偶有争议是常见的,但不应该为了争论而争论,争论应该建基于对真相的渴求和彼此间的尊重。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争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赢一场辩论,而是为了增进对该议题的认识。深入探究一个话题所带来的欢愉,不应被论辩中的胜负盖过。当我们愿意放弃要打败对手的心态,专注地在对方身上学习,那我们就能有所顿悟,从而取得真正的进步。

也许没有任何方法,会比以独裁态度对付独裁主义者更容易。但是,我们毋须把独裁主义者看成是麻疯病患,对他们避之则吉;生命的终极目标,不是要扯破独裁主义者的面具,呈现他们内心的不安,而是希望透过以关怀为出发点的对话,发掘人性中的美善。即使我们反对别人意见,亦无碍我们肯定他们的价值。经常以冷漠的态度跟别人讨论,将不会对真理的追求带来什么帮助。

《论断太多,判断太少》书封。(突破出版社)

以上内容摘自《论断太多,判断太少》

作者:泰利‧谷巴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