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卡夫卡曾筑中国长城?以苦闷绝望冷酷和嘲弄填满作品

撰文: 开卷有益
出版:更新:

编按: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也许你会听说过他的《变形记》,用荒诞的题材表达在同样不可理喻的制度下,所产生的个人苦闷和绝望。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小说曾取材自中国长城,化身筑城劳工跟读者诉出心中苦。

卡夫卡的《中国长城》

佛朗兹‧卡夫卡,是近代捷克作家。他在现代欧洲文学上占了一个古怪的重要地位,重要得几乎令人难以理解。这就是说,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在他生前出版的更少。他的声望是由于他的遗著发表后,逐渐增加的。到了今天,卡夫卡已经成了欧洲现代文学的一尊偶像。悲观、怀疑,反对极权统治,反对大量机械化生产,反对抹煞人性,反对漠视个人存在;现代欧洲文艺作品所流行的那种绝望、空虚、空无内容,以及不可思议的情节的倾向,都追溯到卡夫卡的身上,说是由他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染而来。

现代欧洲文艺作品所流行的那种绝望、空虚、空无内容,以及不可思议的情节的倾向,都追溯到卡夫卡的身上。(公共领域图)

在现代欧洲文学上,他成了一个先知,也成了祖师之一。

卡夫卡生于一八八三年,已经在一九二四年去世,仅仅活了四十多岁。他虽是捷克人,却是用德文来写作的。他本是学法律的,却喜欢写作。可是染上了肺病,在恋爱和婚姻上又受到挫折,他所生活的又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那个阶段。在大屠杀的战场上,在战后不景气的社会中,个人和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只蝼蚁,这就构成了在卡夫卡作品里的那种苦闷、绝望、冷酷和嘲弄的气氛。一九二四年因肺病不治在维也纳去世。临终时曾要求他的好友麦克斯‧布洛德将他的遗稿和日记书简等等全部毁去。可是布洛德不忍如此,不曾执行他的遗嘱。幸亏布洛德不曾遵照卡夫卡的这个愿望去做,否则现代欧洲文学史上可能会没有卡夫卡其人了。

《中国长城》是卡夫卡的遗稿之一,虽然在一九一八年就写成,却到一九三一年才初次发表。这是用第一人称,一个参加筑长城的劳工的口吻来写的。虽是小说,却并没有什么情节。虽然提到了“暴君”,说筑长城是为了抵抗来自北方的敌人,但是没有提到孟姜女,更没有采用有关长城本身的任何资料。卡夫卡当然不是用长城来写历史小说,但是我怀疑他对中国长城的知识根本就不很多。他采用了“中国长城”作他的一篇小说题名,不过是出于自己的一种爱好,用异国题材来发挥自己的苦闷而已。

倒是他的另一个短篇《变形记》,虽然情节更荒唐,但是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个男子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忽然变成了一只大昆虫。卡夫卡很细腻的描写这个由人变了虫的心理的种种反应,以及这人的家属对这件可怕事故的种种反应。起先自然是同情、伤心,接着是害怕、规避,终至视为是既成事实,加以厌恶、遗忘……,卡夫卡用这个荒唐不可思议的故事来抨击现代社会制度的冷酷和可笑,发挥了他的苦闷和绝望的人生观。

《读书随笔(一集)》

作者:叶灵凤

责任编辑:刘汝沁 许正旺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