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剩食掀起的空间思考 中大建筑系硕士毕业生重构油麻地果栏
在气候变化加剧、经济环境不景气、社会纷争频繁和众声喧哗的时代氛围下,社会很明显需要一场思维和发展方向的改革。建筑是改变社会现况和环境的重要一环,不过现今香港的建筑设计,却常遭人批评不思进取、缺乏创意,然而在政策与经济主导的局限下,建筑师的角色变得尴尬,不过从《中大建筑学院第二十届建筑硕士毕业展览》的学生作品之中,虽然只属概念,但经他们仔细研究和精心设计,不乏可行性,从中看到香港未来建筑仍是充满希望。摄影︰麦婉婷﹑由受访者提供
现实世界的建筑项目要落地,讲求制造经济价值。没有用尽地积比率,设计一定要好好。再加上香港又不是一个能单纯凭创意就能够说服客人而承接到建筑项目的城市。
即使建筑师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但研究本土议题和传播建筑文化的建筑事务所AaaM Architects(Architecture as a Medium)两位成员黄泽源(Edmond)和彭展华(Bob)对未未仍抱有希望。若以为建筑系毕业生只会画图、构建建筑物,这想法实在落伍。
《Fruit Waste Coop》是建筑学生吴书勤在《中大建筑学院第二十届建筑硕士毕业展览》内的毕业论文,设计内既没有夸张的地标式建筑,也没有用尽土地比例,严格来说,这设计并非值得投资的建筑项目,而对于以“炒楼”为原则的商人来说,它更可能是一盘不能赚甚至蚀本的生意,没有投资价值。其设计图亦不够突出、模型做得不够精致、项目甚至没有建筑物,但《Fruit Waste Coop》内容完整也非常多元,概念上有着很高参考价值,在展览内虽隐而不显,却为现在带来未来想像,诱发行动,实为考虑到社区生态和经济活动的出色作品。
在果栏看到处理剩食的可能
剩食(food waste)是近年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而有兴趣改善这个问题的吴书勤坦言起初像别人口中的“一嚿云”:“心里只是想解决整个食物废弃物的供应链。后来折腾一大轮,像研究者、记者般不断做资料搜集、采访、地区观察,才恍然大悟发现原来油麻地果栏充满可塑性。”香港不是没有厨余回收行业,也有厨余厂,可惜的是它们只能处理有限度的数量,加上收集过程并不容易。资料和研究的结论却点明只要分类做得好,有系统处理厨余会令开发产品变得相对容易,因为原材料较纯又会间接令产品价值高些,“既然这样,我便收窄题目,专门做一种厨余回收。”
为了证实水果厨余的存在,吴书勤便自发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如拇指大的追踪器,放入果栏水果入面,继而追踪它们的行踪。收集回来的数据显示,除了确认水果厨余问题存在外,还令她发现其他种种问题:一是水果是完整无缺的被送到垃圾堆或堆填区;二是水果会在原地被垃圾车或店主辗碎、压烂。于是她再次采访果栏商户,了解现实中水果厨余数字与现时果栏处理的方式,发现果栏有数种处理水果厨余的方式,当中角色有点像中转站,例如回收超级市场的货余,再将其转赠食物银行。虽然他们现在是有网络做那些事情,但缺乏将水果再生变成新产品的行业。再者,果栏出现衰落迹象,大部分店主的子女都不愿意继承家业,以辛苦、不喜欢晚上工作等为理由,令吴书勤决意寻求方法将水果批发或零售的模式升级,将模式由线性经济(Linear economy)变成循环经济(Cicular economy)之余,同时又能重新吸引年轻人加入。
从厨余问题出发 思考果栏空间
找对了问题,亦有了方向,吴书勤继续资料搜集。她先收集将水果厨余转化做产品的例子,又亲手试做果酱或水果皮。不过她的专业始终是建筑,而果酱或水果皮只属副产品,空间问题才是她的重点聚焦。暂时搁置水果皮实验,她又日以继夜到果栏作24小时观察,看看那里生活的人是如何工作,生活怎样与果栏联系,当中又有什么趣事发生。她发现果栏是个很奇怪的空间,日间像闹市中的一个死城(Dead Urban Zone),在市区内却人烟稀少,没有活动,处于一个与周遭有点脱轨的状态。而在晚上果栏的人和物占据街道的情况经常发生,却一直没人干预,原因是那里的商业活动需要很大的流动和灵活性,自然对空间的可延伸度需求很大。
凭借这些观察和资料,吴书勤深信在果栏设立合作社为可行,就像从前果栏有蕉房焗蕉,现在则要冷仓。假设将果栏变成24小时运作的小型市区(Urban Zone),配合新型的空间构思和衍生新型经济或商业活动,制造一个外来者和现时区内商家共生的小社区,例如在这地方建立共用的实验室和厨房,让人创造自己的发明和销售产品,将水果废弃物变成一种催化剂,创出一种新职业,引发新的水果回收与创业文化,也许这是回应她初衷的解难方案。
延长建筑寿命 重构果栏用途
有了概念、配套和新型空间营运、商业活动建议,吴书勤再继续探索果栏以实行构想。她仔细将果栏的建筑物由外而内,由外观到内部结构都逐一勾画出来,继而发现果栏本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建筑的层面上,果栏邻近的旧楼有悠久历史,一个小小的建筑群内已有不同年代的建筑物,所采用的建筑物料也不尽相同。最旧的用砖,较新的则用铁皮。貌似脆弱的结构,却饱历风霜挨过了数十年。
她也从中看到保育、改建等问题:要怎样做才能化解发展与重建两者之间的冲突?什么方式才能原汁原味保留历史痕迹?最后,她放下建筑师的包袱,没有筑起新楼来重建果栏,只是从延长建筑寿命角度出发,加建承重结构,修葺梁柱、天花等,让建筑物得以保留原貌。她的目标是要让空间24小时运作、日与夜能改变用途,而不是要因应客户所需而建成高楼大厦。
“我想起用插件形式去执行这概念。新的建筑结构插件与现有建筑物就像现时的外置储存记忆体与流动手提电话的关系般相辅相成。插件既不会伤害现有的结构,也富弹性。那些建筑插件很容易让用家自行改装,因为在结构和组合关节位的设计上,已经尽量设计成方便易懂的结构,让组合过程简单得有如砌拼图,令使用者只要简单的改装组件,建筑插件便可形成不同的房间结构或家具系统,如组合柜、柜台等等。”
解决空置空间是踏实的事情,吴书勤的概念作呼应了地方与时代背景、经济脉络,既像从香港本土常见的“走鬼精神”、“活用空间”、“灵活变通”,又呼应了果栏现有的灵活性,而且它更切合现世代的自造者(Maker)和创业精神,加上照顾原有的社区生活、经济生态、可持续商业发展,这项目成熟透彻,难怪中大建筑学院院长陈丙骅教授推介吴书勤的作品是年度五大作品之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