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三千年】从《史记》说起:虬髯客、聂隐娘、霍元甲、韦小宝
武侠文化乃中国特有,历史源远流长,纯以“侠”来说,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家,墨家子弟中精于武艺者,称为墨侠。对于不少人来说,武侠小说则是从金庸开始,也是在金庸之后结束。其实,若探讨武侠文化的渊源,大可以将时间推前两千多年,从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说起。在《史记》中,司马迁首次将游侠事迹写入正史,并对游侠作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
侠客事迹纳入正史︰汉司马迁《史记》
代表人物︰郭解
《游侠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记述了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游侠的事迹,是首次有史书将游侠纳入正史并作正面评价。司马迁在序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此话大体概括了侠士的特点。
司马迁对郭解的记述最为完整,他曾亲眼见过郭解,文中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意思是说,郭解外貌不如普通人,也不善言辞。此外,文中亦形容郭解“短小精悍,不饮酒”,与我们所熟悉的大侠形象也相去甚远。
从纪实走向虚构︰唐传奇小说
代表人物:虬髯客、聂隐娘
《史记》以纪实的方式记载游侠事迹迹,到了唐朝,侠义小说的兴起,则逐渐构建起虚实结合的侠客世界,初具武侠小说的雏形。金庸曾写文称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在杜光庭的《虬髯客传》中,李靖、红拂女与虬髯客合称“风尘三侠”,李靖为历史人物,而红拂女与虬髯客皆为虚构。虬髯客作为主角,杜光庭如此描述道:“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髯是两颊的胡须,虬是幼龙,虬髯则是形容鬈曲的胡须,而他骑乘的蹇驴是羸弱的驴子。《虬髯客传》还形容虬髯客“有龙虎之姿”,颇有典型侠客的样子了。红拂女在当代武侠小说家黄易的作品《大唐双龙传》中亦有登场,有说该小说中的伏蹇的原形即是虬髯客。
此外,裴铏的《昆仑奴》、《聂隐娘》也是唐侠义小说的名篇,后者由台湾导演侯孝贤拍成了电影《刺客聂隐娘》。
侠客也开始谈情︰明清章回小说
代表人物:梁山好汉、侠女十三妹
唐传奇篇幅短小,到明清两朝,则发展出长篇的章回小说,及至现代武侠小说两大家的梁羽生与金庸,依然沿用章回体的形式。在明清小说中,施耐庵的《水浒传》究竟是否能归入武侠小说范畴,一直颇具争议。书中的一百零八好汉,虽是落草为寇,但以他们行侠仗义、以武犯禁的作风,又颇有侠客的特征。有论者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僧形象继承了《水浒传》对武僧鲁智深的描写,也有说金庸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就是《水浒传》的变体。
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著的《儿女英雄传》,则被称为是第一部融合了侠义与爱情的小说,多次被后人改编成影视作品,书中主角侠女十三妹的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武侠”一词首次出现︰民国旧派武侠
代表人物:柳迟、霍元甲
一生以古文翻译西方小说为多的林纾,于1915年发表以文言写成的小说《傅眉史》,首次以“武侠小说”作为标示,但有论者指出该小说只有“武侠”之名,而无“武侠”之实。有人说,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方是正宗的现代武侠开山作。从向恺然的序中可见史记游侠列传对他的影响:“我少时读太史公之游侠传,未尝不眉飞色舞。”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火烧红莲寺》,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掀起了第一股武侠电影热,三年内拍了18集。然而中共建政后,武侠小说变成“毒草”被禁。武侠小说在民国初年热了二十多年,总字数不下三亿字,名家有“南向北赵”的向恺然和赵焕亭(代表作《奇侠精忠传》)、“北派五大家”的还珠楼主(代表作《蜀山剑侠传》)、白羽(代表作《十二金钱镖》)、王度庐(代表作《卧虎藏龙》)、郑证因(代表作《鹰爪王》)、朱贞木(代表作《七杀碑》)。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港台新派武侠
代表人物:郭靖、韦小宝、楚留香、天山七剑
武侠小说在大陆被禁的同时,却在香港和台湾两地得以发展。梁羽生、金庸和古龙,是新派武侠的代表人物: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使他成为新派武侠的开山师爷;金庸的第三部作品《射雕英雄传》则把新派武侠推至巅峰,具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金庸亦被视为武侠集大成者;而后来者古龙则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语言更现代,表达方式更西化。
新派武侠三大家后,后继者仍在不断探索武侠小说的可能性。温瑞安、黄易、乔靖夫、郑丰……大陆作家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更把武林放到了近代史的民国,而此两人都与电影《一代宗师》有关,前者是编剧,后者则是编剧顾问。倪匡曾称赞《城邦暴力团》是“金庸武侠小说以后最伟大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