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爱废墟】《城市游弃》拍摄者:看民居“遗物”犹如查案

撰文: 陈奉京 邝晓恩
出版:更新:

旧中区警署倒塌的画面,过了大半个月却依然历历在目,古迹一瞬间变成了废墟,令人惋惜。然而此城中的废墟,大多不为人所知,只是静静地沉睡于某个地方,可能在荒山野岭,可能就在每天上班的路上,也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很多时候它们也像古迹一样,向世人透露着某一段历史,却未必像古迹一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摄影:伙拍制作室

香港也有因为战争而留下的废墟,藏身于山上的军事遗迹,默默承载着教科书里愈来愈少提及的历史细节。

大约4年前,“伙拍制作室”的关文轩和钟宏杰到纽约拍摄涂鸦纪录片,认识了纽约著名的城市探索者(Urban Explorer)Steve Duncan,因而对废墟产生了兴趣,那时正好也是废墟摄影刚刚在香港兴起。之后,他们带着摄影机走访纽约、底特律、长崎、萨拉热窝4个城市,再回到香港,探索每个城市中的废墟和背后的故事,制作出共5集的纪录片《城市游弃》,安排在港台电视播出。

港台纪录片《城市游弃》的执行监制钟宏杰认为,废墟往往是因为人的错误而出现:没有伪装、不加修饰,给人的蔬感更真实。

建筑荒废因为“不干净”

香港人对于废墟的好奇,早于废墟摄影兴起前已有。鬼屋的故事,香港人大概都听过不少,而鬼屋通常都是无人居住、空置多时的房屋。位于高街的旧精神病院,在改造成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之前曾以“高街鬼屋”一名盛传一时,而它之所以变成“鬼屋”,正是在1970年代空置后,有人经过时仍听到里面传来的叫声。

在香港,几乎每座空置建筑,只要空置时间长了都会有灵异故事流传。一个本来住过人的建筑之所以长期荒废,最容易说得通的原因,似乎是那个地方“不干净”。关文轩说:“香港人总会觉得,有地方按道理不会没人住。”毕竟香港是一个寸金尺土的地方,让一个地方空置多时,无异于倒钱落海。

《城市游弃》导演关文轩说,废墟中能感受到“人气”,不像博物馆般令人感觉遥远。

废墟如城市年轮 记录人类的错误

荒废的建筑因年久失修,进入其中探索固然免不了有一定的危险,但城市探索者探索废墟并不纯然是出于探险带来的感官刺激。钟宏杰认为,城市中的废墟,令人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城市是立体的,不是只有看到的表面。”钟宏杰说:“废墟往往是因为人的错误而出现的,它没有伪装,也不加修饰,给人的观感更真实。

以纽约为例,Steve Duncan说,纽约从来不是一个聪明的城市。走到纽约的地下,看到不少因为错误留下的小修小补的痕迹,好像树木的年轮,一层一层。废墟像一部巨大又实在的历史书,你可以走进去看。”关文轩则说:“置身废墟之中,会感觉到‘人气’,感受到环境的气氛。不像去博物馆,见到一些离我们很远,或已被施加保护的东西。”

近年香港大量旧楼被收购重建,在新楼、旧楼交替之间,出现短暂的废墟。

香港虽然没有底特律那样大面积的史诗级废墟,也没有战争留下的废墟承载着某段光荣的历史,但香港的废墟形态却非常丰富,有的曾经是学校,有的以前是矿场,也有的曾经是军事建筑……然而,香港最常见的废墟是民居。摄制队访问本地废墟摄影爱好者时发现,近年市区不断有旧楼被收购重建,在新、旧楼交替之间,便出现了很多短暂的废墟。关文轩说:“这五六年间,城市面貌有很大的转变。”

一个坐拥无敌海景的山顶豪宅,竟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长年废弃,成为了废墟探索者的城市瞭望台。

港式废墟看生活细节 胜于逛博物馆

香港的民居废墟,最大特色是留下了居住者搬走前的生活细节。“香港的废墟探索者,更关注废弃民居里数十年来的陈设和家品,我们甚至找到结婚相、录音带、剪报等。”关文轩说:“走进别人的家去感受生活的细节,感觉好像进入一个案发现场查案一样。有探索者告诉我们,与其去博物馆,一个刻意放好展品、有空调和灯光但是文物又不能碰的地方,不如花工夫去走入废墟。虽然见到的未必如博物馆收藏般丰富,但能培养出对历史的好奇,这样的体验来得更有意思。”

从其他城市回望香港,关文轩感叹,认识香港的历史比较困难,因为缺乏具体的场景,废墟虽然提供了进入历史的方法,但香港更新太快,废墟存在时间通常很短。“今天不去,明天可能已经拆掉。”

废墟通常都会留下很多居住者搬迁前的生活用品,或许是因为离开得匆忙,很多东西最后也被遗弃在废墟里。

《城市游弃》

即日至7月18日,逢星期一晚上8:30,港台电视31播出

(6月27日播出第二集“炭息的岛屿 - 长崎”)

#############################

你想看更多完整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