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风格】银の文房具 旧式文具店的时代意义

撰文: 陈盈瀛
出版:更新:

文具店,在这个城市中一直扮演着微妙的角色。本来不过是供应文仪用品的地方,但自1960年代开始,日渐丰富的文具选择,化作了人们生活的要素,不只滋养了几代人的成长。曾经印证了香港文具业黄金时代的纸、墨工业,还有那些历历在目的文具店,似乎正以比我们想像中还要快的速度走进历史;而另一边厢,潮流又将新的文具店形态带到眼前。作为收藏家,Joel (钟燕齐)花了30年时间逐少搜集香港文具店的变化足迹,从文具看出时代变迁,想谈的,又岂止是怀旧二字所能概括。
摄影:龚慧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水,也一度由香港大量生产。墨水工业的发展可追溯至战前,而最早期的出品都是以玻璃瓶包装。

美好 因为丰富

去年,为了筹备出版关于香港文具历史的书籍,Joel在新蒲岗工厦租下一个单位,打算将历年收藏的文具展示出来,方便自己整理资料。“本来并没有打算对外公开,碰巧有人知道了,想进来参观的人还愈来愈多,于是才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展览空间。”虽然一直未有正式开幕,却不断有五湖四海的访客登门,除了香港人,也有远道而来的台湾与日本人。钟情旧式文具店,不见得只是某代人的情意结。

“这两个月内,有十间文具店结业,这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说香港的文具业走得很快,甚至太快,Joel认为,除了人人挂在口边的地产霸权、科技发展,这跟香港缺乏本土文具工业不无关系。“目前的文具大国,如欧洲、日本,都有自己的文具工业,日本的文具工业有一百年历史,由设计、生产到包装,早就发展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产业规模。”

展览中所见的文具,实际只占了Joel总收藏量的三成,单是木间尺都有各种各样的款式。

不属于我们的文具工业

“而香港的文具工业只在上世纪存活了一段短暂时期,我们甚至不能称之为工业 ,大部分制品都是以手作为主,靠人手而不是机器制作,主要制造纸品、印刷相关的类别,至于其他绝大部分的文具都是依靠外国入口。没有自主的文具产业,香港的文具选择一直被潮流带着走。”

对Joel而言,极力将文具店的历史保存,并不是出于一种怀缅的心态。“物件本身并不重要,但它背后联系着的生活文化、社会背景才是值得珍视的东西。我们感觉到,1960至1980年代的历史消失得很快,这些已经失落的部分,无论科技有多先进,日后都是无法重现的。几个世代以后,我们将无法忆述起这些时代的生活文化与当代之间的连结。所以这些文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一道实在的凭证,将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传递予下一代。”

200呎的展览区内收纳了逾万件藏品,主要来自香港六间标志性的文具店。结业时,店主出于信任,无条件将所有文具赠送给Joel。“这是一种缘分,也是责任。”首要做的,就是让文具店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活。展览空间极力还原旧式文具店的面貌,除了货品种类,还有陈设方式。

是教育 也是保育

时移世易,文具店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自然而然会按着时代的步调重新演绎。但在Joel眼中,无论时代如何推进,一间好的文具店应当具备同样的首要功能—教育。“教育就是说明物件本身的好处,只有让用家建立起正确使用文具的认知,他们才会懂得欣赏、珍惜。”可惜香港一直缺乏文具教育,店舖跟着潮流运转,甚至连店员都不认识设计背后的考量和原理,以致消费者经常买了不适合自己的文具,更遑论建立起一套使用文具的个人态度。“文具的价值,是要亲身使用才能体现。一件好用的文具,会为你的生活带来方便,让你找到乐趣,而你亦会愈来愈乐意动手做事。但大部分香港人,只视文具为一个时段的生活陪衬品。”

Joel笑说:“牠(阿银)才是店长。”文具房亦因爱猫的名字命名。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