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建创意】自己街场自己搭 菲律宾人DIY篮球架巧建公共空间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律政司司长郑若骅的第一把火烧的是自己。郑司长,不好意思,我们想借你这一把烧得正旺的火,抽那么一点水,讲讲创意领域的“僭建”。在建筑领域,僭建是违法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既是大律师又有工程师资格的郑司长比我们清楚;但抽取“僭建”的概念,它的意思无非就是“在原有物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西,扩充其功能,或变成另一种事物”,这不正是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吗?#利申先:我们绝不鼓励犯法。图:Dave Carswell
在公共基建尚算完善的香港,要跟三五波友打篮球的话,各区都有街场供市民使用。但在菲律宾,就可能要“自己街场自己搭”。澳大利亚墨尔本纪实摄影师Dave Carswell旅菲两年,拍低无数当地街头临时“僭建”而成的篮球架,为如此灵活的街头DIY文化留纪录。该批留影早前集资成功,从中拣选126张辑印成写真集《暗中舞蹈》(Dancing in the Dark)于本月出版,同时又举办摄影展。
写真集除了硬照外,亦有篮球架发现场所同地点等纪录。由首都马尼拉街头、市区中心,揾到去偏远省份、农村乡镇的公共空间,可以看成是一个探索庶民智慧的寻宝旅程。
Carswell表示他起先注意到的是篮框的物理结构,以及菲律宾人制作篮球设备呈现的实用主义。菲律宾人运用各种现成的建材,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架设小街场,不禁令人想起 2014年雨伞革命期间,旺角占领区留守者架设的共享康乐设施。
或许这些照片反映了当地物质匮乏、基建落后的一面,却没有很大的负面情感,反有种自由自在。阳光照耀下,菲律宾儿童和青年都在这些临时街场享受、投入打波乐趣。
Dave Carswell镜头捕捉下,可看到菲律宾民众“无所不尽其极”地在各式各样的树干、建筑物外墙甚至破烂金属支架等等,出人意表的角落上搭建自制的篮框和篮板,虽然简陋,但实用又富灵巧创意。菲律宾人“点都要打到波”的热情明显易见。
因为美国殖民历史背景的因素,举国对篮球运动的著迷,延续至今仍如同雨后春笋般茂盛。“不受场地和设备限制,就算一个人打都无所谓,”Carswell接受Co.Design访问中指,几乎无处不在的街头篮球属于菲律宾人本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
好像上图,篮板绘有Nike的“一剔”商标以及“Just Do It”口号,左上角还有NBA Logo;但这两个品牌无可能在街边赞助这样细小简陋、看上仿佛摇摇欲坠的铁篮球架,明显是马尼拉篮球迷自己加上去,都几幽默。两个赤裸上身的小孩站在建设物(似乎是灯柱)投射的影子里投篮。Carswell说,菲律宾波友充分利用黑影环境,总爱在楼宇挡光处打波,在长年酷热天气下可以遮阴透凉。如此灵巧、随性又不羁的作风,好像为书名《Dancing in the Dark》提供了灵感。
Dave Carwell解释,这些“僭建”篮球架是平民坚拒向土地私有化让步的做法。利用类似临时搭建、易桁易拆的简陋DIY篮球架自制篮球场之类公共空间,“游击式”于街头巷尾随时开场打波,如此社区建设除了体现庶民智慧,也有反抗“地产霸权”之意味。“菲律宾正以‘亮起警号’的速度急遽都市化,”他说:“很多富裕家族和寡头企业声称拥有公地业权。门禁社区、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甚至停车场都是限制进入、监测严密的私人地方。”
“当地的街场是土地私人化的强硬对立面,仍为菲律宾普罗大众牢牢紧握于手中,即使它们的存在意义常受威胁,亦正在消逝。”Dave Carswell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