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讨论】动漫真人化错在哪里?因为跳不出动漫框框?

撰文: 刘力田
出版:更新:

CG技术提升、商业市场的潮流,令动漫真人化作品越出越多,不过现在听见自己喜爱的作品要真人化,感受仍然相当复杂:一方面期待作品以另一种形式重现,另一方面又怕被做坏。
不难发觉,动漫真人化作品特别容易沦为烂片,究竟边度出错?

核心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想做一套立体化动漫,太专注在“动漫”元素之上,而忽略了这归根究柢是一部电影,这基本观念上的错误引致一系列其他问题。对于那些作品的失败,可以大胆讲一句:纯因缺乏电影的基本元素。

“神还原”的迷思

很多人会觉得真人化失败原因出自其造型,不能否认,这点对于改编作品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所谓造型,并非“神还原”就能万事通,举个例:

《逆转裁判》中的男主角。
《逆转裁判》真人版电影男主角。

“神还原”吧?不过仍是崩坏得一塌糊涂,看看那销魂的发尖……

毕竟真人版即是现实,无论有没有“神还原”,最终都必需符合现实世界的审美观,可以“出众”,但不能“核突”。日本的真人化作品有不少着重形象上的还原,而做不到气质上的还原,更与现实极之违和,是造型经常失败的主因。

剧本儿剧

另一个为人诟病之处是剧情,同样道理,剧本为迁就原作而变得过于零碎。动漫剧情多数长篇大论,要强行将不同的剧情、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地搬过来,压缩在120分钟以内,就会导致剧情发展不自然,节奏散乱、桥段牵强,最后无论是原著迷还是电影迷哪边都不能讨好。

图左为Jared Leto版本的小丑,“狂喜”的气质和行为更符合原著;图右是Heath Ledger版本,剧本中他并不常笑,比起疯狂更多是一种深沉,角色明显经过现实深化,得罪讲句高下立见。

在这种情况下,动漫真人化电影必须做一定程度上的改编,而且不能半吊子,如果导演没能力将原作完整地带入电影,就要在取舍间优先将电影元素做好,再加入动漫元素。例如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基本上不是原著漫画《蝙蝠侠》中的小丑,但由于他作为电影角色本身极具魅力,因此大众接受这个版本,甚至可能比原著更喜欢这个版本。模仿始终有其极限,要取其精髓,再于现实层面上深化,才能给予观众另一副眼镜去观赏,角色如是,剧本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