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对倒的艺术创作:当复制品成为艺术品 当艺术走入屋邨

撰文: 谢德勤
出版:更新:

德国哲学家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到经复制技术产生的作品会失去“灵光”,而香港陶瓷艺术家尹丽娟(Annie Wan)多年来亦一直思考复制与艺术的关系,当中牵涉真与假的元素更是她重点探讨的命题。“我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班雅明的说法,如果我复制的是商品,制造出来的是陶瓷,当中的灵光会否也转换,反而在复制品中呈现呢?”

2016年,Annie获邀到南韩参加光州双年展,作品“Everyday a rainbow”透过彩虹符号,展现出这个商业化的世代。“其实我在2006年已经开始用彩虹这个概念,它的商业味很浓,能代表一些美好的生活,但这种看法太流于表面。”她想展现真与假的命题,同时又对现代人的消费模式有所反思,于是以陶瓷复制日常用品,放在真实的商品中。“这种错置主要呈现艺术品与商品的价值差别,透过两者的对比产生一种颠覆感。”Annie透露这种互调的构思源于她早期在日本创作有关超市的展览,“当时展览的题材是关于how to display,我反复思量后决定以错置的模式陈列艺术品。”及后,这个概念一直发展,更成为她的创作特色。

这次Annie继续将“Everyday a rainbow”的意念延伸,把创作带回本土,以《珍百货》的展览反思艺术何价。“我最初想在屋邨竞投一个舖位,以小店作为展览场地,然而计划一直在变,店舖的投标不成功,我们便在坪石邨物色了一间杂货店,将陶瓷复制品寄存在店内展览。”这次展览是香港旧式杂货店的商品,豆豉鲮鱼、午餐肉、花露水及矿泉水等,这些香港人熟悉的货品通通倒模成陶瓷,大家只凭陶瓷的形态已经能猜到它们的真面目。

《珍百货》的陶瓷全是香港人熟悉的杂货店商品,陶瓷比实物因烧过后收缩一点,但看其形态便能分辨它复制自哪些物品。
Annie表示未来打算将展览带入餐厅,以陶瓷复制食物,为大家带来另一种体验。

“我一共复制了三十种物件,合共约一千多件作品,部份会在坪石邨的杂货店展示,另一部份则会在上环的地舖陈列出售。前者想让街坊接触艺术,让他们在常常光顾的店舖内发现艺术的足迹;而后者则希望让参观者能买下艺术品。”Annie指出陶瓷价格会以真实货品的市价而定,她不想用价钱标签了它们,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别愈模糊,反而愈能引起大众对艺术的反思。《珍百货》进驻旧屋邨展览也将这种反思推动得更彻底,“我在坪石邨附近上班,经常下班时经过杂货店,当老板准备关门时总有一群街坊聚集在店内喝酒,那种邻里的气氛很和谐。”Annie笑言自己的艺术创作像经营一间店舖,希望街坊能在店内发现艺术,透过老板对客人的解答,以人情味推广艺术。

陶瓷除了是展览品,还会在上环的地舖出售,价钱会根据实物的市价而定。

展览详情:

《珍百货》场地一:九龙坪石邨平台71号铺昌兴南货(彩虹港铁站A2出口)展览日期:19/12/2017--21/1/2018开放时间:11:00--19:00

场地二:香港上环新街15A号地铺 (巨年艺廊前址)展览日期:23/12/2017--28/1/2018开放时间:11:00 --19:00

了解更多:http://newartspower.hk/tc/programme/zan-baak-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