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震后设计获建筑界奥斯卡大奖 安全、环保、便宜,亦很美观
说到建筑设计,我们可能只想到美伦美奂、造价高昂的楼阁,而不会觉得土房泥屋有什么设计可言;就好像生活与生存,建筑好像只是“生活”,不会是“生存”。然而,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建筑设计却突破这种想法,为“生存”而设计,该建筑继早前获英国《建筑评论》杂志2017年度居住建筑大奖后,今次更于“建筑界奥斯卡”世界建筑节荣获“年度建筑大奖”的最高殊荣。这座接连斩获两项世界大奖的建筑不是什么琼楼玉宇,却是一所位于云南小村里的小土房。
云南鲁旬县于2014年发生6.5级地震,造成当地严重破坏。中大建筑学系教授吴恩融带领的“一专一村”团队便决定为灾区光明村的一对受灾夫妇重建家园。由于当地是贫穷乡村,居民一般只能负担得起便宜的农屋,该设计项目的成本只能比原设计更低,而不能更高,同时亦要考虑当地建筑材料、抗震功能等要素──别忘了建筑师(和未来建筑师)对美感的基本要求。
最终,团队达到了所有要求,一间比农宅更便宜、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具优秀抗震功能──而且更美观的房子诞生了。
当地以往采用传统夯土农宅是由红泥、粗砂、石灰块的三合土夯实而造,简单而言是“泥屋”,虽然冬暖夏凉,成本便宜,不过并不防震;混凝土建筑则成本太高,村民难以负担。团队衡量之下,决定造一间“新型抗震夯土农宅”。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经济易得,震后重建工程更可善用倒塌房屋的泥土,免却建材的远距离运输和加工,省时省成本。项目团队调较土料中粘土、砂子、纤维的比例,加入极少量水泥,并在墙体中加入竖向钢筋和横向混凝土圈梁,以提升整体的抗震性能。经多番测试,改良后的土房能满足8度设防的抗震要求。
重点是这一幢两层高、面积148平方米的新型抗震夯土农宅建筑成本奇低,每平方米只需940港元,相比同村的混凝土房屋每平方米1,400-1,600港元,节省达四成。对比香港新楼建筑成本——14年某发展商公布约为每平方米50,000港元——更是差天共地。
安全、环保、便宜,剩下来就是格局和外观了,令人惊喜的是整个设计并没有因为成本等要求而变得粗疏。建筑物外观上,由于同为夯土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当融洽,这是基于建筑师对当地社区的深刻了解而作的本土化设计。吴恩融曾经亲身到光明村进行考察,在这一点上可见其细心。
内部格局方面,团队考虑到老夫妇的日常生活,打造了采光及通风良好的的半室外中庭空间,作为屋子里的院落,保留他们的生活习惯;双层中空玻璃窗及屋顶隔热层则令室内冬暖夏凉,基本不会开冷暖气的夫妇也能舒适。农宅门外设有院子,种有草地和树木以提升景观效果,同时让老夫妇与朋友在此闲话乘凉。
吴恩融的“一专一村”团队希望为内地的灾后重建政策和夯土建筑规范提供指导和依据。新型抗震土房所需的建筑技术和工具简单易学,老人和光明村村民参与了整个重建过程,他们在重建过程中学习的技术,更可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建筑师成功地将‘屋项加四面墙’的定义转化为一个更深刻的意念。这座建筑是一个示范,说明建筑在最贫穷的社区和最富有的社区都同样重要。”
这所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在柏林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建筑节上获得“年度世界建筑大奖”,是建筑界的最高殊荣之一。评委们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志向的非凡项目”,特别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上,具有相当的远景。他们称赞传统材料和建筑方法的再利用,并从中加入新技术,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