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文学节】从科幻小说中的描绘 透视3种人类结局
《香港国际文学节》举行在即,今年请来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作嘉宾。
科幻小说题材上很容易触及未来的话题,甚至脑洞一开,直接写到人类的结局。到底真的是结局吗?还是会给我们什么启示?
本文为大家整合了3种相当有意思的人类“结局”,我们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呢?
1. 进化成另一种生命形式
这假设的代表人物非科幻小说大师亚瑟‧克拉克(Sir Arthur Clarke)莫属,他在其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和《童年的终结》中均有“星童”这一生命形式。他主张人类为适应宇宙必须放弃肉身,成为纯精神体的高层次存在。他笔下的星童是纯能量体,可以在行星间移动,不用饮食、繁殖。特别是《童年的终结》中,星童是所有人类意识的集合,他将人頖至今所有文明历程都归纳为“童年”,想像力极为庞大,甚至令人一时难以接受。
2. 被高等文明毁灭
这看似是老生常谈,不过中国科幻小说《三体》就相当细致地描绘出整个历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作者刘慈恩提出了“宇宙社会学”,有两条不证自明的公理;
第一、生存是文明第一需要
第二、文明会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总质量维持不变
当中的理论解释十分复杂,简而言之,由于距离和交流方式的不便,令宇宙中不同文明处于“黑暗森林”的状态:
如果我在森林里发现了另一个持鎗猎人,为了生存,我便必须在他发现我之前消灭他,因为他也能一鎗消灭我,而我没有判断或交流的时间。
即使我发现对方是较低等、此刻没有反抗能力的,也必须消灭他,因为该文明的技术可能突然爆炸性增长。
如果我是较低等的一方,受到发现高等文明的刺激,会激发整个文明的潜力,去加紧发展技术。这是自我保护机制,同时亦会被视为威胁。
这理论解释了星际战争为何必然出现,我们对此其实并不会陌生,因为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之多本身也足以印证这理论。当然,前题是宇宙有其他文明存在并有争斗的概念。
3. 乌托邦/反乌托邦
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两者往往只是一步之遥。其实小说不会写乌托邦,反乌托邦倒有很多,所有生活被监视、讯息和思想被控制的《1984》;性完全开放、机械培殖婴儿和靠“开心药”度日的《美丽新世界》;书藉被禁止、人人对娱乐节目上瘾的《华氏451度》;物理上的阶层社会《北京折叠》……不过,反乌托邦小说有个共同特色,就是警示作用:人类,别犯书中的错。反乌托邦的描写,往往是作家认为人类通往乌托邦社会途中可能遇到的阻碍。
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三料得主,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即将来港,与香港读者谈科幻小说与未来。文中提到的《三体》《北京折叠》都是由他翻译并分别获得雨果奖,他何以被称为带领中国科幻走上国际舞台的人?可以留意我们另一篇文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