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嘢】旺角贝壳奇趣展 罕有日本少女圈心蛤换来“心心眼”
软体动物中的贝类种类繁多,是动物界中仅次于昆虫的大家族。坚硬的碳酸钙外壳保护柔软身体内脏,外观呈几何学的造型天然产生,为人类的建筑工程力学和美术设计提供无限灵感,稀有独特,说是大自然奇迹都不为过。贝壳美丽又有神秘感,珍稀为贵,否则也不会出现“宝贝”一词。除了是金属铸造技术未成熟、钱币未流通的远古时代如商朝时人们使用的交易货币工具外;围绕贝壳的神话传说和幻想作品更是多不胜数。文艺复兴画家波提且利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女神维纳斯脚踏海贝而生。到现代,一度为狂热贝壳收藏家的作家倪匡著有科幻小说《贝壳》,讲述卫斯理奇遇一个把自己变成贝壳的富翁。摄影:黄国立
贝壳令人奇想满满,又使人勾起海岸边和水上活动的记忆,充满夏日风情,而黄炯韬博士这方面的专家和收藏家,他长居日本的著名中国贝壳收藏家及研究学者,是次于旺角始创中心举行的《夏日贝壳珍品奇趣展》,展出超过500件黄博士从世界各地搜罗的贝壳藏品,当中包括“日本圈心蛤”、“龙宫翁戎螺”、“绮蛳螺”、“蛋糕帘蛤”等罕见品种。
黄博士于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取得博士,现任NHK媒体技术开发总监。他自小收集不同种类的贝壳,至今已收藏来自世界各地逾3万2千件、5千种不同类型的贝壳。
黄博士于1989年到“贝壳大国”日本留学,对贝壳的热爱更为炽热,不但创建了日本首个以贝壳收藏为主题的综合图鉴网站“悠悠网”,更利用本身专业研究首创贝壳方程式,当中牵涉自然界的生物扩张现象和饱和现象公式的关系,有助人类探索贝类生长和外形形成的秘密。
收藏贝壳嗜好自小培养
黄博士出生于云南,虽身处内陆地区看不到海,自小却非常喜欢颜色优美的贝壳和蜗牛。亲戚之间更传说幼年的黄博士每次哭泣扭计时,其祖母拿贝壳给他玩耍,情绪就会平伏,其喜好可谓“三岁定八十”。
谈到收集贝壳的“初心者”如何入手,黄博士认为集贝是普及广泛的兴趣;他反强调要有正确心态,收集者应学识体会贝壳美感,不可以伤害及杀死的途径来获得贝壳,美丽贝类乃上天自然造化体现,即使未开始收藏,欣赏之余亦应保护。
深海日本圈心蛤 心心相印好意头
黄博士特别介绍日本圈心蛤(Halicardia nipponensis),为日本独有品种,数量极少,非常罕见,是珍贵的贝壳特产,黄博士形容为“可遇不可求”。又称日本少女圈心蛤,因为从四个不同方向角度看都能呈现出“心”的意思。
贝壳表面呈现两个大细不同的心形符号,而从两侧看则可发现呈两个汉字中的“心”字形状,有“心心相印”之吉祥表征。虽然名字好听、外表有意头、小巧精美又有萌味,但事实上圈心蛤是深海肉食性动物,非常凶猛,会伸出手捕捉小型甲壳类动物。
即场示范贝壳标本清理保存方法
贝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不会腐烂,比其他生物标本容易处理和保存。由于贝类生存于大自然水域,外壳表面有很多附著物需要清理干净,将用到两件主要工具去清洁。
以打磨器清走壳中沙石及壳面的垢物,再以相机镜头除尘器的气泵把附著身碎片喷走吹走,最后以碱性枧液或清洁剂再洗表面一次,令其光滑。亦可在上面涂抹上食油风干,使贝壳保存原始颜色,永恒充满自然光泽。存放干爽阴凉处,多加把玩更可增进灵气。
解说贝壳中听海涛浪声原因
把耳贴近螺类贝壳的洞口会听见海涛浪声,不少人都这样说,为贝壳加添了神秘面缈,实际上自有其物理学原因解释。黄博士解说中空的螺壳内部构造呈螺旋形,是“等比”的形状,而螺尖部份是声媒的传体,尖端吸收周遭的杂音,会经壳内空气震动,传达并放大至螺洞口,因而形成像海浪的声音。这也是大法螺之类的大型螺可改造成号角的原理。
是次展览亦展出黄博士穷20年收集、共17件由幼小(40mm)至较大型(130mm)的深海龙宫贝(Entemnotrochus rumphii)成长系列,十分珍贵稀少,极具观赏及研究价值。龙宫贝是世界知名及最昂贵的的贝壳种类,生活在深海,非常稀少。 在日本,龙宫贝素有西王母之称。在二次大战时期,日本鸟羽水族馆曾经从台湾渔民手中购买到一个龙宫贝,后来因为战火而被消灭。日本进入和平时期以后,鸟羽水族馆曾经再次从台湾渔民购买到一个龙宫贝,时值一万美金,从此留下贝壳最高购入价纪录。而2000年开始,中国大陆开始在东海大规模拖网捕鱼,在东海外海的深海岩礁地带,再次发现龙宫贝的产地,由于打捞方式也不是很环保,所以很多幼小的龙宫贝,也被一起打捞上岸。
《夏日贝壳珍品奇趣展》
日期:即日起至8月31日地点:始创中心地面大堂(太子弥敦道7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