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命也】从庙街歌王尹光 侧看香港粤语流行曲脉络
简单的一首歌,背后往往有著不同的故事。就在这炎夏早上,尹光出席了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的“香港音乐家群像系列︰庙街歌王——尹光”展览的简单揭幕仪式,席间当然不会错过找他细说“当年情”的机会。就如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博士所说,大家要好好珍惜是次访谈,因为尹兄说的是香港音乐口述历史,与展览结合起来会更见完整。
摄影:黄宝莹
“庙街歌王”登上红馆
人生无常,际遇这东西总是始料不及。尹光是越南富二代,因缘际会以唱粤曲出身,因粤语流行曲而走红。作品被庙街市集街坊日播夜播而被冠上“庙街歌王”之名的尹光,其实从没在庙街表演过,反而因一次代唱机会登上红馆大舞台。“我自小在越南长大,父亲拥有数间戏院、溜冰场及发型屋。但那时候我甚么也不懂,简单如替客人洗头的工作也弄得团团糟,读书成绩又差,只喜欢唱歌,最爱粤曲做大戏,一切好像早已命中注定似的。”
突然遇上大时代战争洪流,尹光在1969年移居香港,本想继续以唱戏维生,却适逢粤剧潮流下滑,一年开不到两次班,为生计硬著头皮转唱国语时代曲,买来大堆卡式带边听边学。“说到底我的国语发音始终不够纯正,唱了两年仍没太多人欣赏。后来见当时走红的男歌星多只用两个字的艺名,如青山、谢雷及张帝,所以我也决定跟随,贪其易写易记。”
然而为甚么改作“尹光”呢?原来是建基于对小提琴家兼恩师尹自重的纪念。“尹自重的粤曲演奏创作非常到家,擅长把西洋乐器融入中乐,新马仔也指定找他合作,对我影响很大。”或许改名真的能够转运,上世纪七十年代郑锦昌的《禅院钟声》带动了粤语流行曲文化,及后的《唐山大兄》更风靡全港,成功取代国语时代曲市场。“今次终于到我发威了!”尹光笑道。自此他便开始亲自填词,编曲方面则多沿用旧广东小曲,首张唱片《十四座》推出后遂广为人知。对于作品被外界认为踩界及“教坏细路”,尹光却认为:“歌词看似不文、色情,细味过后实则是处事警世格言,从来没写上半句粗言,电视台照可足本播放。”
“1991年演唱会之父张耀荣计划替某歌手开十场演唱会,但票房不理想,为了止蚀被迫腰斩,霎时间找我来代唱。在没有任何宣传情况下,要填满红馆逾万二个座位谈何容易呢?但最后竟卖出七成门票,DoDo姐郑裕玲也来捧场。”尹光笑说连他自己也“大跌眼镜”,顿时感动得眼泛泪光。
承先启后 拼砌香港乐史
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音乐家群像系列”音乐文献展览已举办多年,目标是保存香港历史文化,总馆长郑学仁博士强调,世界音乐发展既深且阔,任何种类也应被归纳于整幅历史拼图内。“《荷里活大酒店》差不多成了尹兄的注册商标,然而这首歌的原版是1938年上海时代曲《满场飞》。环顾整个源流,尹兄的作品可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流行粤语小曲的延续(代表人物有新马师曾和邓寄尘),通俗抵死歌词琅琅上口,成功开创出香港某种地道风格。”今次展出的众多展品中,有弥足珍贵的页页手稿真迹、相片和剪报,大家可从中看到尹光的音乐路向发展的起承转合,也为其艺术地位给予肯定。
香港音乐家群像系列:庙街歌王 — 尹光
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11月30日
地点:香港中央图书馆十楼艺术文献阅览室
查询网址:www.hkp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