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摄影大师 Ara Güler恢宏黑白叙事 记录伊斯坦布尔流水年华

撰文: moom bookshop
出版:更新:

比起土耳其摄影大师 Ara Güler 拍过的无数名流身影,他的美誉“伊斯坦布尔之眼”其实更精准,一如总是万无一失的相机那样,以俐落口吻道出人物的恢宏意义。《Ara Güler’s Istanbul》收录 Güler 于 1940 至 80 年代拍摄土耳其文化之都的纪录,对比鲜明的黑白底片留下电影般的日常切片,皑皑白雪下,漆黑人影揣著浓厚的故事;戴当地传统毯帽的老板窝在商品铺天盖地的市肆内,尽管没有色彩,大小物件的纹理也依然层次分明。
文:moom bookshop|图片来源:《Ara Güler’s Istanbul》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1

伊斯坦布尔的忧郁之美,可能就在于那股摆荡不定的气质,譬如传统与现代、东与西方之间;作为连接欧亚的廊道,这座城市默默历经好几座帝国的迭代兴衰,大街小巷飘散的独特性格丰厚如历史底蕴,而如此盘根错节的迷人痕迹,也确实被土生土长的 Güler 敏锐地接住了。耐人寻味的是,Güler 其实认为摄影该做的是“为人们记忆他们的苦痛与生命”,且主张“艺术有撒谎之虞,但摄影只会反映现实”,因此偏好新闻摄影,而且不追求以摄影实现艺术。尽管如此,以视觉史学家自居的他,依然以意在记录的影像释放了等同于艺术的作用。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无独有偶,史上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 Orhan Pamuk,与 Güler 同样生于伊斯坦布尔,甚至皆曾在年少时怀著画家梦,后来则各自用隐形的画笔体现了家乡灵魂。为了富含故事性的《Ara Güler’s Istanbul》,Pamuk 也撰写了别具意义的序文。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 (1928–2018) 以无数张散发清淡感伤气息的黑白照,记录伊斯坦布尔流水年华。人物一旦进入他的镜头前,便添了几丝原先不易察觉的重要份量。《生活》杂志于 50 年代末在开设土耳其分社时,Güler 立刻成为最早期的摄影记者,紧接著受诸多国际杂志的委托拍遍肯亚、新几内也、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短短三年内就当上《Hayat》杂志的摄影总监;同样在这段期间,与 Marc Riboud(马克‧吕布)、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相遇的他,经后者介绍加入马格兰摄影通讯社,同年亦成为美国杂志摄影师学会的首位土耳其会员,并参与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的《十大彩色摄影大师展》、德国著名摄影节 Photokina。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图片来源:https://moom.cat/l/YDAqZ0)

Güler 荣获的无数奖项包括土耳其世纪摄影师奖、徕卡大师奖、露西奖的终身成就奖、土耳其文艺大奖,如英国前首相 Winston Churchill(邱吉尔)、导演 Alfred Hitchcock(希区考克)、女高音 Maria Callas(卡拉丝),以及画家 Salvador Dalí(达利)和 Pablo Picasso(毕卡索)等各界名人,纷纷在他的徕卡相机前绽放锋芒。已出版《Living in Turkey》、《Sinan: Architect of Süleyman the Magnificent》、《Ara Güler's Creative Americans》等书,在静态摄影之外,亦曾执导记录一战巡洋战舰的纪录片《The End of the Hero》。

(本文获moom bookshop授权转载,书籍详情请参考原文。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寻书地图——

延伸阅读——

建筑型态和政治时势息息相关?从南斯拉夫粗犷主义纪念碑说起

+6

日本最古老学生宿舍京都大学吉田寮 破旧杂乱却成为自治精神象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