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水母育成记 兄弟档:饲育、繁殖大有学问
周一清晨天才刚亮不久,余焕新(Sun)与余焕基(Keith)早已走到一所坐落于浅水湾的高级餐厅里,打理阔达6呎的水母缸装置。行外人或许认为在水中载浮载沉的水母只是装饰品,但余氏兄弟却不这么认为,因饲育水母的技术不仅是他们的创业本钱,亦为乐趣所在,单是考虑如何饲育及繁殖,当中便大有学问。摄影:曾梓洋、龚慧
Keith表示:“我们希望在缸里建立微型生态系统,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海星和海胆负责吸食垃圾,没有牠们水缸会变得很污浊;鱼类与珊瑚的数量要平衡。”
加入弟弟Sun创办的水族公司JARI前,Keith曾任职跨国公司的产品宣传部门,手执项目的预算金额动辄达数百万元;反观Sun,少时爱玩鱼却不好读书,会考只得1分,早早投身社会工作。
听着哥哥重提旧事,Sun的反应不以为然,反正读书不成无减他养鱼的热诚,并于18岁时已“儿孙满堂”,学懂如何繁殖及饲养咸淡水鱼、珊瑚甚至是难以繁衍的非洲慈鲷鱼等,并曾在旺角金鱼街(通菜街一带)工作,累积不少有关饲育水中生物的经验,及后更破格获海洋公园聘用,负责看管水母。
育成水母 亦难亦趣
“初生水母只如一粒尘般微小,我要用试管逐粒吸起牠们才行,而且牠们一次过可繁衍数千百只小水母,若能成功协助繁殖,确是很有成功感。我亦曾被派到日本取经,学习饲育更多水母品种的方法,并有机会视察外国水族馆的营运方式,这些经历都很难忘。”
在园内工作了5年,他终有创业的打算,开设买卖水母及养殖水母用品的专门店。Keith补充道:“香港于2000年时曾兴起养殖水母的潮流,但当时并没多少人懂养,结果很快都死掉。其实水母是不懂游泳的,因此饲养水母的水缸需作特别设计,以制造水循环令牠们可随水漂游。”
Sun当年花了半年时间设计第一代1呎成1呎水母缸,并与朋友合伙于2012年开设楼上舖,一尝创业滋味。
大哥出马 转亏为盈
Keith表示:“新仔开业首两年赚不到钱,因为他一接到订单,就要为赶制产品而暂停门市营业,而且许多客人都是惠顾一次便算,公司无法累积回头客。所以我建议他兼卖水母粮及珊瑚,让顾客买了水母后会再来惠顾,而水母缸就找工厂制作,将产品量产化。”及后Keith更于2014年辞掉工作,全职投身创业大军,同时善用人脉进一步拓展业务,令兄弟档的水族事业渐入佳境。
2人细述发展历程,指成功造出全港最长的水母缸是一个转捩点。“这是一个法国餐饮集团提出的招标项目,它对投标者的要求相当严格。我们及后才明白,我们能在40个竞投单位之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对方需要我们解决问题,而且不介意付出高昂费用,至于如何才能做出漂亮效果,它是完全不理会的。这项工程持续了半年,终于在去年8月完成,我们亦赢得客户的信任。”
Keith指,Sun当天考入海洋公园的那份初心,其实亦是他俩创业之道,“要‘get hands dirty’。如新仔所说,下栏的工作也要亲力亲为,我也报读了制作亚加力胶及木工的课程,就是要学懂如何处理这些旁人觉得不起眼的工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