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困局】本地零培训 政府欠支援 脊医需求急增苦无新血入行
我们经常听到的病症,例如:过度活跃症、寒背、坐骨神经痛、椎间盆突出、腰背痛、骨刺……原来都与脊医(脊骨神经科医生)息息相关!你对脊医的了解有多少?你知道哪间香港院校有培训脊医吗?脊医等于西医吗?不清楚、不了解也是无可厚非,因为脊医业界一直犹如香港医疗系统中的“幽灵”,政府对本地需要和行业发展视而不见,本港的注册执业脊医甚至只能“自己行业自己救”!
“脊骨神经科是独立于传统西医的医疗体系,而脊医的治疗范围包括骨科、关节、神经及肌腱等毛病。”香港执业脊医协会主席朱君璞医生把工作娓娓道来:“但脊医和骨科医生不同,因为我们强调不打针、不用药、不开刀的手法去矫正病人的患处;我们又和物理治疗师不同,因为我们可以为病人断症。”
简介脊医工作(按图)
现代社会已离不开使用电子产品工作和生活,“低头族”更是多不胜数,然而不当姿势很容易会令脊骨关节提早退化,为身体带来不同的痛症不适;脊椎又是连接大脑讯息和身体的重要桥梁,“传输”出错也会引致种种动作协调的问题,也对儿童身体发展有所影响。朱医生透露,很多人因姿态不正确而受着关节与肌腱等痛症的折磨,但寻求脊医治疗前,有超过一半病人是在寻求过西医、专科、中医、跌打等的治疗方案后,才发现可以向脊医求诊。
港人对脊医这行业未必算熟悉,原因之一可能是“脊医注册法例”于2003年才正式在香港实施,而且,在获政府支持和推展的医疗体系中,并没有脊医的份儿。目前,香港约有200多名脊医提供服务,但由于香港并没有培训脊医的课程,仅靠回流香港的新血,每年只增加约10人。于2004年回港执业的朱君璞,直指现时的人手与香港的人口比例完全不合理,“面对700万人口,脊医人手大约需要有1,744名才能满足需求!”
香港医疗人手不足或者不是惊奇事,但意外的是,政府在本年中发布的《香港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中,却估计“脊医行业”将会人手过剩,并指业界在2030年时人手将比需求高出40人。朱君璞认为这报告不能反映现实,“出错”原因或是“政府分辨不到脊医和物理治疗师的不同”。
访问的短短半小时原本是午餐时间,但朱医生却没有半点食物下肚,而且访问到一半,还有助护提醒他有病人早到了,正在等待着。朱君璞数一数,说:“一日大约工作10小时,一星期工作6天,一日大约见25个病人左右。很难说能分配几多时间诊每一个症,因为要据各个病症而决定,有些可以5至10分钟,有些则需要1小时。”看来每个决定在香港任职的脊医,都要有“每天也得面对密密麻麻的诊症时间表”的心理准备,但曾有脊医因太忙而转职吗?朱医生笑说:“学历要达博士水平才能担任脊医,必定是对这一行有热诚才会选择花时间、心力去学习,所以很少人会转行,听过有同业因移民而到其他地方执业。”
事实上,港人对脊医的评价不错。据2012年政府统计处就市民接受脊医诊治情况发表报告,33,700名接受过脊医诊治的人士中,逾半数(51.7%)认为“诊断有效”,认为“非常有效”更有20%,仅不足一成受访者认为“不是很有效”或“完全没有效用”。
“执业以来最不开心的,就是见到政府推广不同的医疗行业,中医、牙医、骨科的微创手术、物理治疗师等,甚至连营养的健康意识都有卖广告做宣传,偏偏脊骨健康就完全被忽视,整个行业和保护脊椎意识都是靠我们一手一脚带动起来。”朱医生说。脊医界就犹如是医疗界的“幽灵”,政府看得见有这个行业,但在政策和推广上,却视而不见。假如大家有留意,学校做的护脊操、为学童选择护脊书包、世界脊骨日的千人护脊操、为市民义诊等,其实都是由脊医们抽时间义务去做,目的是希望提升市民的护脊意识。
培育新血 自己行业自己救
香港有脊医的需求,但没有脊医的培训,而且脊医的工作环境也较外国严苛,的确很难吸引新血回流执业。所以香港执业脊医协会的脊医们便成立了奖学金,每年资助4位学生到海外攻读脊医,但条件就是“毕业后一定要回到香港执业”;另外,协会亦与香港公开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部积极研究在香港提供专业的脊医培训,实行“自己行业自己救”!
Cheryl就是其中一位获协会半额资助升学的奖学金得主,现正于美国修读脊医的博士课程。她以往在修读营养学高级文凭时,曾在脊医诊所任职兼职助护,因此得以贴身了解脊医的工作日常。“我见过有诊所一日最多接见约100个病人!(脊医)最大压力是要向不认识脊医的病人讲解工作,又见过有病人质疑脊医是不是医生。不过近几年,看到多了人认识这个行业。”她看到本地的需求很大,而且脊医提供的是“崇尚自然、不伤身”的治疗方法,认为这会吸引更多人接受这种疗法。
香港公开大学回应记者对开设脊医课程的提问,承认本地脊医业界一直有声音表示希望开办专业脊医课程,而院校亦正积极与海外院校商讨开办自资脊科博士课程的可行性。
对于市民有需求,但政府却对脊医行业的发展视而不见。立法会(卫生服务界)议员,身兼香港公开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部主任李国麟直斥:“政府缩骨!公营医疗是高补贴的支出,而且医疗人手问题复杂,(脊医)不纳入公营医疗系统就不用‘上身’。”而培训方面,政府把责任交出,由自资院校筹办课程,亦是“冇插手、唔上身”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