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之路最终站】原来我们患上民主疲劳症

撰文: 谢媛彰
出版:更新:

“如果要么投票给癌症,要么投给心脏病,那为什么我还要投票?”美国知名亿万富翁、科氏工业创办人科赫(Charles Koch)对两位候选人的批评毫不客气,更将希拉里及特朗普比喻为两种致命疾病。美国总统大选临近,不少选民无奈表示要在“骗子”希拉里与“疯子”特朗普之间二择其一。美国作为泱泱民主大国,选举制度及方法让全球借镜,何以今年竟选出两位历来最不受欢迎的总统候选人?《香港01》将解构选举七部曲,剖析美国选举的弊病,揭示选举与民主之间的裂口。

1988年老布什对杜卡基思的选举,被民众形容是“两害取其轻”。(资料图片)

紧接着晚间新闻时段,通常都会播放一些当年今日的片段,让观众重温过往的新闻,多少带着知古鉴今的信息。早前大台就在此时段播放1988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的老布什对民主党杜卡基思的竞选片段。当年记者访问了一名年轻选民,问及他对两名总统候选人的看法,他的答案似乎放在现时也非常合用:“这只是在两害取其轻。”(the lesser of the two evils)

在这接近30年的时间,世界早已变得不再一样;但选民对于选举的无奈,却似乎从来未变。今届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民主党的希拉里及共和党的特朗普,更加令人惨不忍睹。一个是在选民眼中毫无诚信,为了捞政治油水无所不用其极;另一个则是口没遮栏,只懂玩弄民粹情绪。

1900年纽约一个票站内的情况。

喜欢民主 却不满现实

比利时学者雷布鲁克(David Van Reybrouck)在今年7月出版的新书《Against Elections: The Case of Democracy》的书,就在几年前,国际性学术组织World Values Survey进行了一项全球性的大型调查,在57个国家当中访问了7.3万人,问他们是否相信民主是管治一个国家的好方法,接近92%的受访者回答“相信”。

不过,调查同时发现一样有趣的事,就是在过去10年,愈来愈多声音希望出现一个强人领袖,“不必为受议会及选举困扰”,而且受访者对政府以及政党的信任程度跌至历史新低,情况反映了一个现象,“人们喜欢民主这个概念,但却不满现实”。

选举制度已跟不上社会变化,雷布鲁克认为,对于民主而言,2016年很有可能是自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差的一年。因为政治乱局与不稳成为了当今西方民主的一大特色。

先是西班牙去年12月底的大选未能令新政府筹组,并迫在半年后再次举行大选。乱局的另一表象,就是将争议性事件,只简单地诉诸公投:无论是荷兰今年4月举行的一场公投,反对乌克兰与欧盟签订的一个贸易协议,抑或是英国在6月的全民公投中脱欧。

林肯总统的邈选海报。(资料图片)

民主疲劳症源于过度依赖选举

雷布鲁克认为这都是“民主疲劳”的征状,具体体现为对公投狂热,对政党参与度下降以及低投票率。西方国家追求民主的历史达3,000年,但奉行选举为体现民主唯一方法的操作,却只有200多年。而现在由每个国家订下有关选举的宪法,却有多年未经修改,并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民主疲劳的原因是我们大都信奉“选举原教旨主义”(Electoral Fundamentalism),这些人对选举能带来民主有着坚定不疑的信念。他们认为若要谈民主,选举就是最基本的前提,并认为这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选举已由一种作出集体决定的方法,变成一种政治游戏。若简单地将民主与选举画上等号,似乎获得民主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选举,这种想法雷布鲁克认为最值得质疑。

既得利益者 政党改革乏力

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显然出了问题,但现时美国的选举制度都有利两大党政客,既是既得利益者,改革动力十分小。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推崇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使得资本而非劳动力在全球化中占有更大发言权,并使经济精英而非普通民众获得最大收益,财富不均的问题愈益严重,民众对希拉里及特朗普这些政商界精英当然不满。西方的代议政制不足以代表所有民众的诉求,亦加剧了民众的不满。

这种选举制度的问题一直存在,但今届的选情因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问题,令“两害”情况尤其明显。奥巴马自8年前上任后接手了金融海啸这个烫手山芋,改革监管力度不够,当年的祸根在8年后的今天活得比你好。曾是美国银行界一哥的花旗银行,其股价于2009年曾跌至不足1美元,看得个个目瞪口呆。如今呢,股价已升至近50美元,而打工仔的人工却停滞不前。人民的生活过得不好,与其他阶层及种族的矛盾愈趋激化是意料之内。

希拉里与特朗普,美国选民最终会如何选择?(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