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中国贸易?美学者:冷战后全球化本质已变

撰文: 余伟邦
出版:更新:

美国麻州理工学院经济学者奥特尔等几位专家今年初发表学术研究,探讨中美贸易问题,在美国惹来了不少媒体关注,还涌现了很多叫人耸然不安的新闻标题,诸如“中国杀了百万个就业职位”、“中国贸易与美国选民极端主义相关”。势成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最近也加紧就贸易问题向中国发炮,扬言中国在贸易上“谋杀”美国、“我们不能允许中国再强奸我们的国家”。
然而棒打中国,恐怕并非奥特尔等人研究的本意。

不论是希拉里或特朗普上场,TPP恐将难如以往般获得华府大力推行,甚至有失败收场之虞。

事实上,就如中国外交部回应特朗普“强奸论”时指出,中美经贸合作本质是互利共赢、希望美国各界人士理性客观看待这关系,奥特尔显然也不希望外界失焦,胡乱发炮。事实上,奥特尔与同事的论文中就提到,近十多年中美贸易所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增长放缓、工资上升以及中产阶级壮大,很可能在不久将来就出现变化,问题是经济学家没有了解清楚当前问题。

昔日对外贸易多来自富国

有份参与研究的学者汉森指出,其实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本质已有所变化,但学术界花了一阵子才能追上这一变化。他解释,直到美国1994年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WTO)以前,美国对外的贸易协定,大多是多边的,美国入口制造业产品的数量上升,主要是由于从德国、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进口了更多产品。

奥特尔亦指出,“中国和WTO代表了一种大得多的冲击。以前我们从没见过这样的冲击,因为我们的贸易伙伴一直是富国,而非一些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生产率很高的发展中国家。”

好处尽揽坏处赖人 特朗普无理取闹

和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奥特尔仍然相信,整体而言全球贸易将为美国经济带来早就获得确认的益处。但他也认同,愤怒的选民完全有理由不快。“问题在于收益是分散的,代价却是集中的,但我们的政治体系未有着手正视和处理与这些代价有关的问题。”

奥特尔坦言,他希望见到的社会辩论,不是胡乱棒打贸易协议,而是更聚焦于如何帮助那些因为贸易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相比起美国政客只管吵吵闹闹,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做得比美国好。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赫夫鲍尔(Gary Clyde Hufbauer)也承认,美国联邦政府没能满足因为进口壁垒门槛降低而失业的那些工人的需求,但他强调,贸易的获益仍然是“损失的十倍”。“自由贸易让产品的价格降低了,就这一点而言,它真的帮到了工薪阶层的人。收入较低的人获得的好处更多一些,因为他们会把更大比例的收入花在购买商品上。”特朗普之流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既要继续尽享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又要将自由贸易必然带来的一些冲击和坏处,全都说成是中国“不公平贸易”去“加害”美国。这种典型的“have my pie and eat it too”思维,当然是在无理取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