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美大选】希拉里特朗普在年轻选民眼中,不过是刘慧卿陈百祥
陈百祥相对来说固然是个难以接受的选择,刘慧卿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要强得多。但正正因为刘慧卿从政多年,自然也带来不少历史包袱。如果此事真的在香港发生,相信很多年轻选民都会认为投给刘慧卿是“含泪投票”,宁愿投废票或寻求第三个选择。
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后直路,希拉里却仍然无法解决一个一直烦扰她的问题:很多年轻选民不想投她一票。回到民主党初选的时候,年轻选民大多支持她的对手桑德斯。来到总选,即使桑德斯已要求他的前支持者要全力支持希拉里,她在年轻选民之间的支持度仍然未如理想。
两候选人同样不获年轻选民支持
用世代论来理解选民结构是美国政坛的惯常做法,而今天的年轻选民一般被称为“千禧世代”(millennials),意谓他们都是2000年以后成长。年轻选民一般都比较反叛和追求社会革新,走在历史巨轮之前。例如在美国主流还未接受同性结婚的时候,他们早就视之为理所当然。因此,正常来说年轻选民一般都倾向以文化多元为政纲的民主党,多于强调传统价值的共和党。在民主党选民之间,就有20%是30岁以下,远高于共和党的13%。
但今届的情况有点特殊,年轻选民的票源没有直接过户到希拉里的身上。崇尚自由的年轻选民当然没有兴趣支持自以为是的特朗普,但他们却把注意力投向其他小党的候选人。有民调指有26%的年轻选民打算支持自由党的约翰逊 (Gary Johnson),另有10%打算支撑绿党的施泰因(Jill Stein),比例远较一般选民为高。
这也不难理解。我早前曾经说过美国的特朗普和希拉里,如果放在香港的话就大约等于陈百祥和刘慧卿选特首。陈百祥相对来说固然是个难以接受的选择,刘慧卿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要强得多。但正正因为刘慧卿从政多年,自然也带来不少历史包袱。如果此事真的在香港发生,相信很多年轻选民都会认为投给刘慧卿是“含泪投票”,宁愿投废票或寻求第三个选择。
相对来说,2008年时奥巴马以外来者的形象参选,年轻选民感到投他一票就等如参与了某种的“时代革命”,使他成功横扫这个票源,得票率达66%。希拉里已经从政多年,没可能用上同一策略。
无视政治才能 只要是新人就可以
年轻选民想投新人的情绪高涨,甚至可说已盖过了新人本身的政治才能。早前约翰逊接受访问时不知道叙利亚城市阿勒颇(Aleppo)是何物,要主持人提点,已经相当难看。谁知他最近再次出丑,在另一个访问中主持人请他提出他喜欢的外国领袖的名字时,他竟然一个也想不起来。这时候,施泰因乘机“抽水”,在网上说自己喜欢的领袖是科尔宾(Jeremy Corbyn,前译科尔宾),不过郝尔宾只是英国在野工党的领袖,并不是国家领导人,施泰因未免自曝其短。
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许“在职培训”的事情,市民交税不是要让他们边学边做的。但奇怪的是年轻选民似乎并不介意他们支持的候选人表现无知,常常在媒体面前说错话,反正只要是新人就可以了。
年轻选民为了支持新人,甚至可能连政纲也懒得看。不少支持桑德斯的年轻选民眼见希拉里代表民主党出选,表示宁愿投约翰逊也不要投希拉里一票。实情是桑德斯和约翰逊在不少政策的立场上可谓南辕北辙:
桑德斯支持大幅增加最低工资,约翰逊却要取消最低工资;
桑德斯支持政府大幅资助大学学费,约翰逊不单反对政府提供学费贷款,最好整个教育部也裁切掉;
桑德斯支持提高大企业的税率,约翰逊却要完全取消企业税。
难怪很多评论者对于“桑德斯粉”变“约翰逊粉”的趋势感到完全无法理解,怀疑这些选民到底是否知道自己支持的是什么。
戈尔的教训 年轻选民哪会记得
其实只要拉阔一点看,事情也不是那么难理解。年轻选民倾向反叛,只要貌似反主流的候选人就自动获得他们的注意,从政能力或具体政纲都不重要。这点,有留意今届香港立法会选举的读者该不难发现相似之处。
那么如果大量的年轻选民宁愿投小党候选人都不投希拉里一票,会否让特朗普渔人得利呢?如大家记得2000年总统大选,该知道当年民主党的戈尔就是败给绿党的“𠝹票”之下。但这已是16年前的事了,年轻选民大多不会记得,戈尔已成为历史人名。那些“集中力量”和“不要分薄票源”的说法,和在香港一样,对年轻选民来说同样是比粗口更难听。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