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n Musk称只有Tesla能造Optimus?中国量产千台反击|苏仲成
特斯拉执行长Elon Musk在本月断言,只有特斯拉(Tesla)具备软硬体整合、AI与自动化生产能力,有资格打造真正实用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但笔者认为,中国的制造业正快速崛起,其电动车(EV)产业链的转型能力将使中国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强力竞争者。
文:Michael C.S. So(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客席助理教授)
特斯拉Optimus:从梦想到硬体现实
2021年,Musk在AI Day发表Optimus原型,当时引来众多质疑,但随著后续的技术展示,Optimus逐步走出PPT阶段。Optimus高约1.73米,重57公斤,拥有40个关节自由度,搭载2.3kWh电池,单次充电可运作一整天。其控制核心来自特斯拉自驾车的FSD芯片与电脑视觉系统。
Optimus的设计初衷是取代工厂内“危险、重复、无聊”的工作,例如搬运零件、简单装配、仓储物品整理等。Musk表示,Optimus将于2025年开始在自家工厂部署,并预计在2026年后进入大规模生产,期望售价压低至2万至3万美元,长期目标是达到汽车产量等级的规模。
然而,特斯拉目前仍未公开实际交付计划或外部订单情况。根据Musk说法,2025年内部测试产量约数千台,2026年起进一步量产5万台以上。
除了硬体外,特斯拉强调AI软体的重要性。Optimus运行的是特斯拉自家开发的神经网络平台,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识别物体、规划路径,并进行手部操作。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特斯拉展示了Optimus叠衣服、分类小物件的影片,显示其在感知与操作层面有了实质进展。
中国的应对:人形机器人国策化,全国总动员
与特斯拉相对照,中国政府已在2023年底将人形机器人列入"未来战略性产业"。工信部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的量产水准。于是,一波机器人创业潮席卷全国,各大电动车、电子与AI公司纷纷下场。
中国的策略不是靠单一龙头企业,而是形成多点开花的“创业矩阵”。从深圳、上海、杭州到合肥,每个地区都成立了AI与机器人创新园区,吸引人才与资金投入。北京与上海市政府甚至启动超过10亿人民币的产业基金,支援本地机器人公司发展量产线与供应链整合。
领先企业与代表作品
• UBTech优必选:旗下Tien-Kung Xingzhe为目前中国速度最快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时速可达10公里,预售价约人民币29.9万(约41,000美元),预计2025年交付。
• Unitree宇树科技:推出H1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春晚惊艳亮相,具备精准平衡控制,目前已应用于NIO汽车生产线。报价约人民币65万(约90,000美元)。
• AgiBot志远机器人:成立仅一年即完成1,000台量产,其产品聚焦通用型工业与物流应用,是中国目前量产数量最多的公司之一。
• 乐聚机器人:2025年已交付超过100台人形机器人给北汽集团,具备每年200台产能。
• EngineAI、Fourier Intelligence等新创公司:持续推出不同尺寸与功能的机器人产品,涵盖教育、工厂、医疗等应用场景。
电动车厂的转型:从四轮到双足
中国电动车企业正快速将现有产能转向机器人制造。例如:
• 比亚迪(BYD):设立专门机器人部门,与UBTech合作开发Walker机型,现已在车厂中执行搬运与物流任务。比亚迪还规划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于AI与机器人技术。
• 小鹏汽车(Xpeng):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研发“Iron”系列人形机器人,将未来20年列为重点方向。
此外,Leapmotor、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企业也建立机器人研发部门,甚至考虑将未来车用AI平台同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
这些转型得益于电动车技术的延伸:动力电池、伺服马达、控制芯片与生产自动化技术,全部可直接移植到人形机器人研发中。从供应链角度来看,电动车零组件90%以上与人形机器人重叠,意味著中国已有一套可立即转用的“机器人制造底盘”。
政策 vs 市场:中美两种模式的对决
中国采政府主导路线,不仅资助研发,还投入公共资金建立产业基金与创新中心,加快开发速度。例如,国家级“X-Humanoid中心”提供开源的机器人软硬体平台,降低创业门槛。
相对地,美国则由私营企业主导(如Tesla、Figure AI、Apptronik),缺乏整体国家战略。虽然美国在AI基础研究与芯片研发方面仍具优势,但面对中国庞大政策资源与试错速度,其技术领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被拉近。
此外,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强大,从减速机、伺服电机到外壳加工都有完善产线,能快速迭代并将机器人成本压低。据UBTech内部资料,一台具备移动与搬运功能的机器人若能达到5000台年产量,单位成本将可压低至10万元人民币以下。
专家观点:谁能主导下一轮工业革命?
科技顾问指出:“特斯拉拥有全球最成熟的AI与视觉系统,而中国具备把产品大规模商业化的土壤。”若Optimus能以2万美元以下成本实现日常作业,中国势必要迅速应对,否则将被特斯拉夺走先机。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目前全球对人形机器人的真实需求仍处于试探阶段。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如物流、搬运、巡检)其实已有更成熟的非人形解决方案,例如自动导引车(AGV)与固定机械臂。而人形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在“人设计的空间内”无需改动环境直接工作。
若特斯拉能证明Optimus在工厂中比人类更有效率、可靠且长期成本更低,则将为人形机器人打开第一道商业化之门。届时,中国企业能否及时跟上,将决定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与影响力。
未来十年将是人形机器人黄金时代
无论是Optimus,还是H1、Tien-Kung,中美的这场机器人竞赛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对决。这是一场技术、政策、资本与制造体系的综合对抗。特斯拉拥有领先的AI大脑,中国则打造出更多"身体"与"肌肉"。
而谁能掌握成本、可靠性与AI智慧三要素,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人形iPhone”发明者。
从汽车时代走来的特斯拉,与制造之国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的新世代再次正面交锋。这场竞赛,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产业分工与科技霸权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