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辑】照顾自闭儿的一天 刘太:照顾一个已吃力,现在更打孖上

撰文: 梁蔚澄 潘思颖
出版:更新:

“真无家教!”、“你宠坏佢喇!”、“唔识教,唔识生仔唔好学人生啦……”这些说话很刺耳,亦没有半点尊重。可是,并不陌生,当小朋友在街上大喊大叫,爸妈在旁尝试处理他们的情绪时,总不乏这样的谩骂。刘太对这些说话已身经百战,现在回想起来也“得啖笑”。她育有一对自闭兄弟,8岁的焯杰与5岁半的世儒。大仔两岁确诊为自闭,待6岁再判定有过度活跃,现已入回主流学校;弟弟1岁评估为自闭症,3岁几才入读特殊幼儿中心(S位),可是体能较差,智力及学习动机也弱,情况比哥哥严重。要照顾一个“特殊”孩子已相当吃力,现在更打孖上,究竟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摄影:潘思颖,撰文:梁蔚澄

五岁才懂手指指,亦开始懂说一些单字,但与弟弟相处了一会,他总是以“呀”来表达自己。(潘思颖摄)
又要抱着熟睡的弟弟,同时出闸,旁人看到也想帮他一把,可是妈妈笑言已熟能生巧。(潘思颖摄)
弟弟世儒时常扭抱,结束特殊幼儿中心的课堂后便往另一个地点进行治疗。(潘思颖摄)
到了针炙治疗的地方,大人看到超过20支针刺在身上也觉恐怖,更何况是小朋友?(潘思颖摄)
医师表示每位自闭症小朋友的脑部功能区是在运作的,只区与区之间没有连线。即收到指令后,没能把讯息传递去另一个区域,针炙便是把各区连接起来。(潘思颖摄)
把针刺入后,需要静候1小时才可拔针,不过当针刺上世儒后,不用2分钟,他已平静下来,因为没有痛的感觉。(潘思颖摄)
妈妈给弟弟在针炙治疗时,一面看卡通片,一面吃虾条。(潘思颖摄)
在搭地铁回家接哥哥放学的途中,弟弟最爱跑来跑去与妈妈玩耍。(潘思颖摄)
刘太认为两位儿子都是小天使,每人也有缺陷,家长需接受孩子的不足。(潘思颖摄)
世儒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并没有丝毫不快,反倒我这个同行者正感受着刘太平日所受的目光。(潘思颖摄)
一天走3个地方,其实不只是世儒累了,妈妈亦感疲惫。(潘思颖摄)
妈妈时常抱起弟弟,她笑说儿子令她的身体练得很强壮。(潘思颖摄)
三人一同回家,在路上跑跳嬉戏是他们的快乐时光。(潘思颖摄)
回家时,天已黑,但弟弟精力充沛,在走廊奔跑。(潘思颖摄)
刘太家中的墙壁都是七彩缤纷,墙上的动物小火车也是由她亲手绘上。(潘思颖摄)
回家后,妈妈便煮晚饭,弟弟立即爬上床上玩电子游戏,自娱一番。(潘思颖摄)
刘太说家长辛苦不要紧,重要的是小朋友能快乐成长。(潘思颖摄)
刘太家中没有玻璃杯及胶杯,因为自闭儿爱敲打物件,因此转为水樽及胶樽。(潘思颖摄)
刘太说:“好多家长怕被歧视,不敢带小朋友出街,其实最大问题是,要别人接受,先要解开自己心结,承认自己的小朋友有障碍而已,杰杰、世儒永远是我的小天使。”(潘思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