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屿.图辑】低调守护周公岛40年 林伯为下一代反对填海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上月,反“明日大屿”游行让万多名市民走出来,包括周公岛唯一的岛民林志毅。76岁的林志毅于1970年代居于周公岛,断断续续于岛上生活了40余年,坪洲的街坊也称他为“岛主”。身为小岛的守护者,他熟稔周公岛的一草一木,也对这里的生物起了感情——即使是白蚁,他也不愿意杀掉。“因为岛上独有的鲍氏双足蜥是吃白蚁的,我不想破坏这里的生态。”过去40年,无论黑社会还是政府,也欲意发展周公岛及附近的水域,但均被“岛主”一一挡了下去。如今面对1700公顷的填海计划,正正影响周公岛对出海域,林志毅又能如何守护小岛呢?摄影:高仲明,撰文:柯咏敏,图片编辑:徐尉晋

周公岛又称“日光岛”、“晨曦岛”,位于大屿山及喜灵洲以东,面积为0.54平方公里,约为坪洲的一半。(高仲明摄)
这次特首林郑月娥于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计划于大屿山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填海建造约1700公顷土地兴建人工岛,此举影响周公岛对出的海域。“这次是政府迫我出来的。”林伯说。(高仲明摄)
每隔一至两星期,林志毅(林伯)就会背著涨鼓鼓的背包及环保袋,从何文田的住所出发到梅窝或坪洲,然后花上500元租船往大小交椅洲附近的海域,最后坐上小艇才到达目的地——周公岛。(高仲明摄)
登岛路途迂回,风高浪急,小艇有时更难以泊岸,林伯早已卷起裤管,换上拖鞋准备涉水而行。每次登岛也要花上两个多小时,但这已成为林伯过去40多年的习惯。“我当周公岛是老朋友, 别人不认识它,只有我识它,我是这个岛唯一的朋友。”(高仲明摄)
话说于1970年代,林伯的头发还未花白,他经朋友介绍,加入《黄河》杂志,及后更与朋友创办《北斗》杂志,主要撰写评论及编辑的工作。六年的传媒生涯中,他每天只睡两小时,不时只吃块面包充当晚餐,最终导致肠坏死,需要开刀切除小肠。“医生说一定要休养,当时认识到居于岛上的张牧师,就鼓励我到那里居住。”(高仲明摄)
1978年的中秋节翌日,林伯登上周公岛休养。他当时找了十个朋友帮忙,把石屋的屋顶修好及加装门窗,再添置碌架床、木桌椅等家具,就成了“家”的模样。(高仲明摄)
林伯搬到周公岛时,岛上还有三户居民——牧师、牧师契仔以及两叔侄。他们分别以养猪及依靠教会接济为生。(高仲明摄)
林伯自言,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完全忘我去做——当年办杂志如是,如今守护周公岛亦如是。(高仲明摄)
周公岛上的荒野生活,于林伯来说并不陌生。他于广州长大,儿时喜欢跳进珠江游泳,每 当台风来临,就会跟朋友跳进海里“食浪”。(高仲明摄)
周公岛的空气和泥土,治好了林伯的疾病;大约一年后,他离开了小岛回到城市,再次重返传媒行业,于《中报》工作。然而,他每月均会花时间前来,有时即日来回,有时更住上一个星期,犹如定时跟老朋友聚旧。(高仲明摄)
岛上没有水电,居民当时到水井取水,近年林伯的儿子则替他于屋顶上安装两块太阳能板,电力仅仅够照明及充电。(高仲明摄)
林伯离开周公岛后,牧师契仔及养猪的两叔侄也先后离岛,主责管理岛上事务的张牧师亦于2003年过世,从此林伯就接棒成为了周公岛的“岛主”,担起守护小岛的重任。(高仲明摄)
这时他突然弯下腰来,在地上摘了一片菜叶放进口里道:“当时身体会恢复得这样快,除了空气好,还因为采摘蔬菜后,菜入面的营养会随时间流失;但我在这里摘完就立即炒来吃,还保存到菜的营养。”(高仲明摄)
林伯近年身体转差,减少在岛上居住的日子,但仍会不定期与家人回岛修葺房屋和收割果实。(高仲明摄)
“你破坏大自然,后代一定受大自然对抗和报复。林郑说为了下一代填海,但你这样做是毁坏了千秋万代的基业。”(高仲明摄)
林伯40多年来在岛上穿梭,熟稔那里的一草一木外,每当提起岛上的生物时,总是笑得双眼瞇成一线。(高仲明摄)
林伯说,周公岛并不是属于他,居于岛上会考虑社会及大自然的感受,这样才会学懂尊重,并且守护这个地方。他如今希望藉著教育让大众了解这里的生态价值,向政府证明填海的祸害。“单纯靠我们是做不到(推翻填海),要动员所有能够动员的力量,教育宣传,让大家知道填海只会害香港,多方面给予压力才有机会做到。”(高仲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