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后生仔“执垃圾” 不为钱入NGO做发泡胶回收

撰文: 苏炜然
出版:更新:

荃湾某座工厦的2楼单位中,一打门就看到整堆发泡胶塞满了大半空间,一班年轻人手脚不停地从发泡胶上撕下胶纸、胶粒。这是全港唯一专职回收发泡胶的机构,“迷失的宝藏:发泡胶回收行动”的回收工场每天都会上演的情形。大众的想像中,回收业从业者多人以年纪较大者为多,但这个由李家铭(Andy)发起的回收计划却反而吸纳年轻人作为前线员工。阿威与阿璘就是其中二人,他们年纪轻轻,为什么甘会投身于别人口中“执垃圾”的行业呢?那是因为在他们眼中,别人口中的垃圾却正是项目名称所揭示——是迷失的实藏⋯⋯摄影:郑子峰撰文:曾凯茵

由李家铭(Andy)发起的“迷失的宝藏—发泡胶回收行动”为荃湾区青少年发展协会辖下的NGO。Andy指自己成立这个计划原因,是因为见到香港没有人做发泡胶回收,同时亦想教育大众不仅限于三色回收桶。(郑子峰摄)
“迷失的宝藏”或许避免了私人机构的营利压力,但在面对回收业界的营运困难时,它却一个都不少。阿威认为场地限制令人困扰:“别的都是地舖,一车车发泡胶送到直接放地下,但我们工场位于楼上,搬货要分几转搭䢂,非常不便。”(郑子峰摄)
前线员工与大众的想像相反,不是年纪大的人士,反而全都是年轻人。(郑子峰摄)
阿璘与阿威都是这个项目的前线员工,职位名函是工场职员及环保大使,有趣的是,一众兼职员工中,他们分别是入职时间最长和最短。(郑子峰摄)
阿璘刚刚OU的环境保护系毕业,入职一星期多,加入原因是毕业后想从事与学科相关的工作,“他认为,虽然回收业的人工比其他行业低,但趁年轻从事喜欢、有意义又开心的工作,不浪费时间最重要。”(郑子峰摄)
而IVE出身的阿威入职一年半,见到老一辈对回收认识甚少,便想入行由年轻人开始,反过来教育他们。(郑子峰摄)
“为钱就唔会做呢行啦”这句话放在回收业的年轻从业者上非常合适,虽然阿威、阿璘从这份工作碰到的挫折、满足感各有不同,但热诚就是支持他们继续下去的原因。(郑子峰摄)
阿威表示:“上星期到青衣垃圾站时,看到像两米乘一米的桌子的体积大的发泡胶时,那一刻就感到挫折吧。(有人)宁愿扔在那里都也不送来,证明很多人还未知道我们的存在。”(郑子峰摄)
但事情正在向好的一面发展,阿璘指之前合作过的饮食机构会从送未拆胶纸的菜箱进步到拆完胶纸才送过来,证明他们的工作有用。(郑子峰摄)
自上月起大家乐、美心等大型连锁食肆均声称会逐步减少提供塑胶餐具,两位前线员工却怀疑其成效:“就算改用另一种物料的餐盒,市民会不会重用?还是像以前一样扔去垃圾桶?后者的话一样是制造垃圾。重点是要重用餐具。”(郑子峰摄)
中秋节大家都买水果,变相用多了生果网,变相用多了发泡胶。阿威却指中秋节增加工场的回收量有限,甚至打工仔的中秋节走塑措施也很有限,“因为他们只是买家,无法决定生产商用不用生果网。”(郑子峰摄)
“收集数字不是最重要,目标是一步步提高大众的意识”Andy说。(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