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会.影像转载】打破尊卑传统 坦国女性养牛种花 充权自助

撰文: 徐尉晋
出版:更新:

“以前,妇女不准抛头露面,更遑论参加集会,讨论村里事务。”太阳花种植小组妇女主席FabiolaBura说。“一直以来,只有男性才能拥有牛,妇女不能。”一名养牛小组的妇女说。坦桑尼亚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建国50年来,没有发生过政变,政治稳定,有助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世界经济展望》,该国经济增长(按实际GDP增长计算)达到6.8%。然而,坦桑尼亚仍有约四成人口过著赤贫生活,妇女又占贫穷人口的大多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窒碍妇女获得资源,令她们无法靠双手改善生活。乐施会等国际扶贫组织,在这里做了一点点事︰支持妇女成立耕种、养牛及养蜜蜂小组,并授以技术、市场、经销培训,让她们实现助人自助,活出尊严。这些妇女互助小组,每组人数不过几十,只属乐施会扶贫策略上的“配菜”。贫穷问题不会一天解决。帮助妇女增加收入,只是一时。帮她们掌握技能,认识自己的权利,关注社区,自己去争取性别平等,才是长远的灭贫之道。(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扶贫主菜和配菜)摄影:高仲明/乐施会,撰文:李冰心/乐施会,图片说明:乐施会,图片编辑:徐尉晋

40岁的Felista Giam,是坦桑尼亚曼亚拉Hanang地区,村内“养牛小组”成员之一。虽然她的丈夫又聋又哑,但他非常勤劳,又对太太的工作十分支持。女性牧民在坦国是最脆弱和边缘化的女性。乐施会致力改善她们的土地权益、经济机遇,令她们有机会在自己的社区和其他地方,扮演领导角色。(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曼亚拉Hanang地区,乐施会“太阳花种植小组”的成员。25名女性及25名年轻人参与该项目,透过种植和售卖太阳花获得收入。(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基戈马区的Nduta难民营内,一群来自邻国布隆迪的难民。营中住有110,000名逃避暴力和迫害的难民。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物资援助因资金不足而削减了25%,在这个情况下,乐施会向有特别需要的布隆迪难民,如年老、单亲而有大量小孩的母亲及身体残障者派发粮食券,用来换取米、糖、豆类等额外的食物。(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基戈马区的Nduta难民营,位处一个森林里面。(高仲明/乐施会)
这张照片摄於坦桑尼亚基戈马区,一条叫作Rusohoko的村落中。87岁的Nyanzala Bagangu先生及80岁的Dyankaribhona Buteme女士。乐施会为他们的村落兴建水利设施,包括太阳能水井,确保村内有足够的水供应。(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基戈马区,Nduta难民营的小孩。(高仲明/乐施会)
Nduta难民营由联合国难民署营运,住有110,000名布隆迪难民,乐施会是为他们提供安全食水及卫生施设的主要国际非政府组织。(高仲明/乐施会)
这是Nduta难民营内唯一的河流,向超过110,000名难民提供食水。人们直接饮用河水,或会危害他们健康,乐施会训练社会健康职员,向人们传达健康资讯,并鼓励他们培养健康习惯。(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基戈马区的Nduta难民营。(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基戈马区Nduta难民营附近,Rusohoko社区,几位来自信仰自助小组的成员,正在种植木薯,赚取金钱。该区食水短缺,乐施会协助提供洁净食水,帮助居民从事改善经济活动。(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曼亚拉Hanang地区,香港乐施会代表,与当地政府官员会面。(高仲明/乐施会)
Fabiola Bura是乐施会支持的“太阳花种植小组”小组主席。他们有153袋葵花籽收成,可以用作制成食油出售。(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曼亚拉Hanang地区两位小孩。(高仲明/乐施会)
Fabiola Bura是乐施会支持的“太阳花种植小组”的主席。(高仲明/乐施会)
“太阳花种植小组”小组成员正在处理葵花籽。(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曼亚拉Hanang地区的学童,对来自香港的访客十分好奇。(高仲明/乐施会)
坦桑尼亚曼亚拉Hanang地区,牧民和“养牛小组”的成员,该团体由乐施会支持。传统上,牧民社会的女性不可拥有牛只。她们没有拥有土地的权力、赚钱机会以及充足稳定的粮食供应。乐施会从经济及社会上协助这些女性充权。(高仲明/乐施会)
女性牧民在坦国是最脆弱和边缘化的女性。乐施会致力改善她们的土地权益、经济机遇,令她们有机会在自己的社区和其他地方,扮演领导角色。(高仲明/乐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