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x 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驻院拍摄真实一面

撰文: 徐尉晋 罗国辉
出版:更新:

最近,玛丽医院成立80周年,邀请“香港摄影记者协会”9位摄记驻院拍摄,摄记们不分昼夜穿梭医院各处,在平常不对外开放的深切治疗部(ICU)、产房、手术室、急症室等场景,以照片纪录低医务人员拯救生命、救急扶危的画面和工作点滴。“01影像”将一连数天转载当中多个图片故事,并邀请摄影师分享拍摄感受。图片故事包括:活肝移植手术、凌晨的深切治疗部、婴儿出生的一刻、医院实验室等,向读者以照片展示医院发生的人与事。驻院计划中逾50张照片现于“大爱仁心 ─ 玛丽八十图片展”展出,展览由即日至10月6日,在中环交易广塲第一、第二座中央大厅举行,参与的摄影记者,包括何家达、余俊亮、林振东、高仲明、陈焯𪸩、梁鹏威、曾国宗、廖雁雄及Joe Chen。展览详情可致电2255 5157查询。撰文:徐尉晋图片编辑:罗国辉、徐尉晋

(林振东/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摄记:生命才更重要,相片太渺小

摄影记者林振东在驻院期间,拍摄到一宗严重的电单车交通意外抢救伤者过程。

林表示:“我刚巧首次进驻,就立刻有一单非常紧张的急救,当时只知道是电单车意外,非常危险,现场气氛很严肃,我就静静地在现场拍,尽量不作多余动作,相机也调至静音状态,在约估计二百尺的急救室内,围著数十人,各施其职。”

回忆当时的情况,他又说:“气氛是紧张的,本人其实最紧张是进入急诊室前的十多分钟,当进入拍摄状态,其实通常常都不太紧张,只是尽量小心不要因为多余的动作而影响医生,尽量克制。”林振东解释:“宁愿拍不到较好的画面,都要明白急救、生命才更重要,相片太渺小,简直毫不足道。”

当时伤者伤势严重,性命悬在一线,林提到在抢救过程的后期,他近乎停止拍摄,因为“当有家人在场,气氛很伤感,以免影响他们。”有参与医生坦言,当日完全不察觉有摄影师在场。

宁愿拍不到较好的画面,都要明白急救、生命才更重要,相片太渺小,简直毫不足道。
(林振东/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照片不渲染煽情已有足够力量事后得知伤者被拯救成功,甚至已经出院,令林振东十分意外。在中环展览活动看到伤者时,“感觉是有点震撼、神奇的,终能看清伤者的样子,原来是很年轻的。”

他认为,作为业内的一份子,受到协会邀请拍摄,都会尽量答应,林又表示:“本身也未曾近距离拍摄医院内医生真实的拯救伤者情况,作为纪实摄影师及记者,都有兴趣参与。”林提及,之前有想过用较为个人的手法呈现及拍摄,但得知计划有多位摄影师参与,为了令整体风格统一,便改为用纪实及自然一些的手法。

他形容,照片的意义在于“医生的真实工作情况,其实很少人能看见,很平实、自然、简单的呈现,不渲染煽情,已有足够能量,照片能发挥这纯粹的功能,已足够有意义吧。”

希望拍摄《生命的肖像》

摄影记者陈焯𪸩,是在深切治疗部和急症室轮流候命的5位摄影师之一,他自谦地表示,自己的照片“都是陈腔滥调”、“十分平庸”、“不忍卒读”,因为“没有故事,只有日常”。

陈又称,自已之前没有拍摄过类似的题材,因为非常喜欢德国摄影师Walter Schels拍摄临终病人生命与死亡的作品《生命的肖像》,因此自己也希望拍摄一辑这样的照片,不过他认为今次并不成功。

更多摄影记者分享,稍后即将随图辑刊出,读者敬请留意!

(陈焯𪸩/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陈焯𪸩/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梁鹏威/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梁鹏威/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高仲明/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高仲明/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何家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
(Joe Chen/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玛丽医院八十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