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评】立会选后 先评雷动计划:离地不透明

撰文: 梁启智
出版:更新:
我绝不怀疑参加雷动计划的朋友的热诚,我只是认为他们的热诚错投予一个操作上不可为的计划。尽管我在 3 个月前已经提出了我的质疑,但最终结局还是令人失望。
梁启智
戴耀廷希望“香港自主派”(港派)趁此机会将不同政治力量连系,迎接“将要来到的另一场政治运动”。(资料图片)

选举已过两天,“雷动计划”是时候出来回应各方质疑了。

我早在 5 月底便提出了对集体民间配票的质疑。我绝不怀疑参加雷动计划朋友的热诚,我真诚相信他们是希望寻求方法避免选民浪费选票,尽可能通过配票增加影响力。我也不反对配票,我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之下,配票是一个合理的选举操作。然而,我认为按照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的规则,和多年以来香港选民在这些选举当中显示出来的投票行为,可确定通过民调推动的集体配票行动,必然是弊多于利,而且不能通过技术投入来解决。

民调有误差 精确配票几无可能

请让我不厌其烦地再解释一次雷动计划的问题:从数据分析出发,选民一向依赖的港大民调因为有抽样误差,并不足以支持精准的配票行动。

举个例,新界西的当选法定门槛是 11%,不过实际上通常得票 7% 已可确定当选。民调往往有 1 到 2% 的误差,所以我们尽管可合理地在临近选举时,要求支持度低于 2% 的候选人弃选;但要求 5% 的放弃,去帮 6% 的那个却不合理,因为他们俩的实际支持度应分别为 4% 到 8%,以及 3% 到 7%,两者高度重叠,支持度高低不能分得那么细。再者,过去的票站调查告诉我们,有一到两成的选民是在投票当日才决定投票意向,而他们的意向十分有偏向性,因此只要略为明白统计学的原理,都会明白精确配票几无可能。

涂谨申从昔日最年轻议员变成新一届最资深议员,据悉建制派属意由他担任内务委员会副主席。但涂表示“无谂过”。(资料图片)

雷动计划科学性未明 运作不透明带来纷争

雷动计划声称可透过参加者自愿加入提供数据来解决上述问题,这点我从来都认为是匪夷所思的。

举个例,如果我们随机打 50 个电话问:“香港人喜欢泰国菜还是法国菜?”我们不会得到一个很准确的答案,因为样本太少。如果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走去九龙城做 5000 次的街头访问,我其实只会得到九龙城途人的喜好,仍然不能代表全香港人。更不幸的是,由于不少去九龙城的途人本来就想食泰国菜,于是样本的增加反而会使答案变得不准确。雷动的问题正正在此。它的确结集了一班有心的朋友,但他们没有代表民意的能力。由他们的意愿去左右整体选情,并不合理。

每次我提出这个问题,雷动的支持者都声称计划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但这方法是什么,到今天我们还未看到有一个可让第三者重复检视的数学模型公布,而“可让第三者重复检视”正正就是现代科学的定义。这点十分重要,因为雷动是一个政治操作,必须要有超然的公信力才行。否则,在早已严重碎片化的香港政坛,只会带来更多的纷争,这正是雷动离地之处。

雷动的另一个离地之处,是他们明知道会有大量非雷动协商者会受其影响配票,而香港选举又有多次仅仅因为街头耳语而配错票的经验,他们理应尽最大努力把过程变得透明。但他们没有。我甚至怀疑有很多受雷动影响投票意向的选民,并不知道雷动的建议并非纯粹基于民调而作出。

真正客观的民间配票行动是会提议从朱凯廸那边分票出来的,但是雷动没有。(资料图片)

以新界西为例 雷动令更多选票被浪费

选举结束,我们不妨从现实中看看雷动的成效。

五区当中,唯新界西出现浪费选票的情况。再看雷动的建议,发现雷动的出现不单没有减少,甚至有可能加剧了浪费选票的情况。朱凯廸在港大民调的最后一报是 12%,计及抽样误差则可理解为 9% 至 15%,即使按下限也有空间分票出来。我不怪责朱凯廸,毕竟他是第一次参选,未必有此敏感度。不过真正客观的民间配票行动,是会提议从朱凯廸那边分票出来的,但是雷动没有。

与此同时,雷动先说要救郭家麒和黄浩铭,但却没有一救到底,之后又改为救李卓人,结果黄浩铭和李卓人双双落选。换句话说,即使考虑到本身已有的限制,雷动在新界西的表现仍然十分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雷动在新界西欠公众一个交代。如果雷动能把他们整套的抉择流程和数据公开,或还能挽回一点公信力。否则,公众质疑其公平性甚至政治动机,也是自然不过。

让我再重复一次:我绝不怀疑参加雷动计划的朋友的热诚,我只是认为他们的热诚错投予一个操作上不可为的计划。尽管我在 3 个月前已经提出了我的质疑,但最终结局还是令人失望。

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经过 4 年来选民登记的努力,今届已有 800 多票,而当选者只得 1389 票,绝对是可以挑战的目标。(余俊亮摄)

部署登记成选民 不需雷动亦有望达到立法会过半

其实我十分认同立法会过半的目标。如果有朋友同样希望达到这个目的,我希望他们可以把心力投放到真正有用的地方。

例如在批发及零售界,民主党的区诺轩只是以约 1000 票败给邵家辉,我们何不想办法找 1000 个受领展或高地价政策影响的小商户,出来做这界别的选民,拿下批发及零售界这一席呢?同样的事情已经在文化界发生了。2012 年非建制的候选人只有 400 多票,经过 4 年来选民登记的努力,今届已有 800 多票,而当选者只得 1389 票,这绝对是可以挑战的目标。还有劳工界的 3 席,现时选民由 800 多个职工会团体组成。举个例,如果我们有组织地在每间学校、每一间公司办一个职工会,拿下这 3 席也非无可能。

今届非建制派得 30 席。立法会有 70 席,一半是 35 席,而我刚刚数了 5 席是可以靠足够的勤力拿下来的。这操作很透明,不用什么数据或程式、不用手机上网,但如果成功却肯定会带来剧变。这,才是我理想中的“真・雷动”。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