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长者悲歌|邻里没闻异味不知老翁身亡 社工吁房署更主动跟进

撰文: 林振华 梁晓晴
出版:更新:

水泉澳邨发生一宗隐蔽长者家中身亡,直至化成白骨才被发现的悲剧。据悉,涉案林泉楼的单位,住了一名领取综援、在港无亲无故的独居69岁姓李男子,单位自去年9月起无用过水电煤,房屋署人员今早上门收楼,始揭发一具骸骨伏尸大厅,怀疑是该名男住户。
《香港01》记者今午到访案发大厦,发现不论是死者同层或楼上楼下的邻居,都表示过去一直不觉得单位有异味传出,故从没怀疑有人死在屋内。资深社工陈琬琛受访时则表示,居民若发现邻居是有需要人士,可多关心对方;独居长者也可更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认识邻居以便有需要时互相帮助;房屋署则应更主动跟进失联的独居长者住户,一旦有长者“出事”也可更早发现。

事发单位门外贴有警方告示,表示单位与田心警署一宗案件有关。(林振华摄)

记者今午到发现白骨的水泉澳邨林泉楼,居于案发单位对面的住户表示,从未觉得该单位有异味传出。另一居于案发单位同层的住户杨女士表示,去年曾见过一名年长男邻居,但今年已无见过对方,惟不知对方是否就是今次案件中的死者。她又说该大厦的走廊平日大风,一直不觉有异味。至于其他住在案发单位楼上和楼下的住户,同样表示一直没有闻到任何异味。

据了解,居于事发单位的李伯无业,有领取综援,在香港没有亲人。房屋署每两年会派员到各单位进行例行检查家访,惟涉案单位对上一次家访已是2017年,其后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关系而无再进行。至去年年中,房屋署恢复家访安排,但自去年9月起无法联络到李伯,不论电话、寄信或上门拍门均未能找到他,及后更发现单位自去年9月至今都无用过水电煤,于是今早派员上门收楼,始揭发案件。

资深社工陈琬琛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时表示,房屋署应汲取今次经验,以后遇上独居长者失联个案,应更主动行动,例如更早尝试通知长者的紧急联络人查看长者情况,并在有需要时提供协助。至于像今次单位的住户李伯般,在香港没有其他亲人,若房屋署发现他已失联多时,可考虑更早报警,由警方或救援人员开门入屋,可能有机会更早发现住户已倒毙屋内,甚至因及时发现而救回一条人命,避免悲剧。

陈琬琛又指出,以他了解,水泉澳邨一带设有长者中心,服务对象包括独居长者。他认为在区内居住的老人家、尤其是无依长者,可以更主动参与有专业社工的长者中心的举办的活动,让社工可以有纪录,与长者保持联络,定期确认他们的情况;长者参加活动时亦可认识更多朋友,互相照应。至于其他市民,若知道邻居是独居长者或其他有需要人士,亦可多主动关心对方,未必一定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援,只要定期“揿下钟”、问候一下对方,确认对方安全,“对老人家来讲可能都帮咗佢”,一旦长者不幸“出事”也可及早发现。

社会福利署回复查询表示,涉事单位的长者并非社署社工跟进的个案;社署会继续尝试寻找其亲人,如有需要,亦会透过非政府机构协助处理其殓葬事宜。房屋署则回复表示,涉事单位户籍内只有户主一人,房委会以自动转帐方式收取单位租金,没有欠租情况。该署去年底自定期家访行动中,察觉该户有丢空公屋迹象,从而启动深入调查个案,包括联络相关部门,透过各种途径(包括电话、不同时段家访和通知书)尝试与租户联络不果后,按《房屋条例》和既定机制向租户发出迁出通知书,要求占用人将单位交回房屋署。限期届满后,房屋署今日采取行动收回单位,发现这次不幸事件,房屋署表示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