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沙甸鱼休息室 超热流动厕 城巴车长争取五年未见改善

撰文: 洪琦琦
出版:更新:

去年年初因城巴司机如厕延迟开车时间,乘客拍片怒骂的短片,揭发城中巴士车长的哀歌。多个车站没有增设员工厕所,有巴士车长在短短数分钟的泊车时间内狂奔数百米,到商场厕所如厕。如厕要狂奔,而原来吃饭休息也不能自在。《香港01》记者跟进报道发现,赤柱巴士总站的城巴员工休息室仅得五呎空间,最多只能容纳四人。但巅峰时间有达十名车长在有如沙甸鱼罐的总站休息,挤不进休息室的车长,只能屈就休息室外的凉亭。夏日炎炎下滴著汗吃午餐,有车长自嘲道“冬天就食冷饭(被风吹冷的饭菜),夏天就食‘湿饭’(滴著汗吃饭)”。

赤柱巴士站毗邻的亭子,是城巴车站的“茶水间”。(洪琦琦摄)

四月周日,最高气温26度,阳光猛烈。

位于赤柱的巴士总站川流不息,一车车的巴士运来大批穿著清凉服饰的旅人。金黄的阳光洒在路面,微风送爽,笑声不绝。

巴士站前有一凉亭,窄小的簷顶抵挡不住骄阳,放肆地横射摆在中心的木质圆桌,把桌面照得清亮。穿著横间衬衫工作服的朱车长正在吃午餐,坐在犹如蒸炉的亭子内,他机械性地将一匙匙白饭送进嘴里。

巴士站的左侧,有数名已吃过午餐的巴士车长躲在树阴下乘凉,等待下一班开车时间。朱车长瞥一眼手表:距离开车时间尚有一小时,他随手一挥额上的汗,啜一口早已不再冰凉的冻咖啡。

由于员工休息室空间窄小,挤不进休息室的司机只能在户外亭子用餐。(洪琦琦摄)

挤不入休息室 巴士车长自制户外午膳间

位于赤柱市集的巴士总站共有六条城巴巴士路线,平均20名车长轮流驾驶一条线路。巴士车站旁设备一间站长控制室和员工休息室。员工休息室不足五尺,窄小空间最多只能容纳四人。放饭时间,未能挤入员工休息室的车长们,只能待在室外的亭子内享用午餐。

“冬天食冷饭,夏天食湿饭”

亭子只有窄小的簷蓬,挡不了阳光遮不了风雨,冬凉夏暖,午餐质素也因此受到牵连。朱车长逗趣形容,在亭子里吃午餐,“冬天就食冷饭(被风吹冷的饭菜),夏天就食‘湿饭’”。所谓的‘湿饭’,是由于天气炎热,在户外不免汗水淋漓,是‘湿’著身子吃饭。

休息室空间不足 个半小时休息变“苦差”

驾驶973线路的五旬李车长,靠著巴士车长一职,养大两名千金。他午休时间为正午十二时四十五分至两时十五分。长达逾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或许令人称羡,他却不以为然。面对满座的员工休息室,巴士车长只能选择于车站旁的石椅上摊抖,这里有树荫,或许相对凉快。“𠵱家(的天气)算好,唔算太热,仲有啲风”耳边不时传来嗡嗡蚊鸣,李先生脖子上冒出数粒红印,夏日除了炎热的天气,还要对抗烦厌的蚊叮。

位于赤柱的巴士总站的城巴休息室只有约四尺长和两尺阔,空间窄小只能让四名成年人勉强待在室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小时的饭休 60分钟的日晒雨淋

城巴973路线,一程行车时间约为一小时二十分钟。行内称“一来一回”为之“一转”,司机平均驾两转半,即开车约三小时半就可有俗称“茶休”的三十分钟小休,或一小时的午休时间。对于驾驶赤柱线路的巴士车长而言,休息环境欠奉,车长长期曝露在户外,抵受著寒风或刺热的天气,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再长的休息时间也于事无补。

申请扩建休息室 巴士车站苦等五年

城巴职工会理事长许汉杰透露,就赤柱巴士总站不足员工休息空间的问题,早于数年前已向运输署提出,运输署曾回应,署方权限规定只能管理一米乘一米的休息亭,如要扩建休息室则需要和地政署申请。地政署则回复表示需得到当地居民同意,另外因员工休息室现时在行人路上,扩建会缩少行人路,可能应该行人及行车的安全。在多个原因下,扩建员工休息室一事一年拖一年,五年过去,巴士车站仍旧要抵受寒冷和忍耐闷热的天气。

西港岛区蒲飞路总站增设的流动厕所,有巴士车站嫌位置偏远,且内里焗促。(王译扬摄)

车站缺乏设施 胶袋充当临时厕所

城巴旗下有多个巴士总站的员工设备欠奉,有车站因没有设置厕所,线路较为繁忙的巴士司机需暴走逾百米到商场解手。上年四月,有一名区姓的城巴司机就因如厕而耽误开车时间数分钟,遭到乘客投诉。乘客和车长展开骂战,二人同拍下片段放上网,涉事的城巴区姓司机其后被即时解雇。

事发的屯门码头巴士总站为交通总汇,范围包括九巴、城巴巴士站及轻铁站。站内设置九巴及轻铁的员工专用洗手间,独欠城巴。有城巴车长透露,有些较繁忙的巴士线路,司机到站至下一通开车只有数分钟的间隔,由于巴士总站没有设置厕所,司机需步行至附近商场,暴走百米如厕。

蒲飞路总站黑胶袋如厕 新增流动厕所如“焗桑拿”

但其实,城巴有数个巴士总站均没有为车长设置洗手间,于西港岛区蒲飞路总站更有司机以垃圾胶袋自制“厕所”,于油站后的山头,用垃圾袋围着便“就地解决”。城巴职工会向运输署争取于巴士站增设流动厕所,有关厕所于上年年中增设。但有巴士车长却表示,该流动厕所位置偏远,距离巴士车站约30米,另外因没有抽气扇,热天下在内如厕犹如“焗桑拿”,因此鲜少车长会使用,宁愿依旧上山坡利用垃圾胶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