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机械脚助患者站立步行 提升训练效率 一小时可行1000步
2000年,蔡家珏因车祸导致四肢接近瘫痪,自此蔡爸一直为儿子寻找复元方法,如自制及改装家具,让儿子可在家做简单的物理训练,甚至每日扶儿子到寓所附近的行人天桥练习行路及站立,风雨不改。2019年起,家珏每周会到香港耀能协会持续复健中心接受治疗,并使用先进的“外骨骼机械脚”进行步行训练,情况有所改善。香港耀能协会物理治疗师指,机械脚内设多个感应器,能够感知患者重心转移及发力状况,使训练更具效率,每次训练1小时可行约1000多步。
香港耀能协会持续复健中心经理兼注册物理治疗师廖志恒指,2019年接触家珏时,已彻底评估家珏的体能、平衡力及“坐转企”等能力,以便物理治疗师及职业治疗师根据报告,设计针对性训练。他形容当时家珏身躯及右脚控制较弱,即使坐着也容易会跌,情况较同型别患者差。
廖志恒表示,家珏来到中心后仍会接受传统手法治疗及核心训练,改善筋腱挛缩、关节僵硬等问题,他赞扬蔡爸勤力,经常为家珏拉筋、松关节,以及做家居训练,有助加快治疗的进度。除此之外,家珏亦会使用不同器械辅助训练,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外骨骼机械脚”。
“外骨骼机械脚”原为美国军方的医疗器械,价值过百万港元,可适用于中风、脊髓损伤、脑创伤及其他先天或后天神经肌肉疾病等行动不便的人士进行步行训练。廖志恒指,机械脚属先进装置,设有多个感应器,其内建程式会根据患者的程度,辅助站立及步行,治疗师可因应患者的进度,使用不同模式的训练方法。
廖志恒解释,传统步行训练依靠治疗师人手支撑患者及教授重心转移,考虑到安全问题,一般需要3至4人协助训练。然而过程中治疗师及患者会比较费力,往往训练十多分钟就需要休息。廖续指,如使用机械脚的话,只需1至2名治疗师就可作训练,因机械脚能够令患者安全及稳固地站立;其次机械脚的感应器可感知患者重心转移及发力的状况,适当加以辅助,故此治疗师可专注观察患者的步姿并加以调整,而患者每次训练的时间亦可长达1个小时。廖志恒以家珏为例,如果用传统步行训练,每堂可能只行到数十米,但用机械脚则可步行1000多步,效率显著提升。
廖志恒指,因意外导致伤残的患者其实有复康潜力,治疗师就是要发掘患者的潜力,并透过设计训练去提高其自理能力。患者如缺乏物理治疗,身体机能会迅速退化。他举例指,有病人出院时需要坐轮椅,但如不做任何物理治疗及运动,“一年后可能连企都企唔到,只能训系到都唔奇”,而且也会出现筋腱挛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廖补充,患者如没有相关训练,运动量不足,心肺功能及肠道健康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